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且不可避免地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关注个体对老年期变化的适应程度,良好的社会适应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内在途径。因此,从老年人主体的视角研究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老年人自我价值适应、身体变化适应、家庭地位适应及人际交往适应的程度,分析不同属性的个体社会适应程度的差异性,探究个体具有社会适应程度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并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角色这两个角度进行阐释。以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利用系统抽样抽取北京市安慧里社区472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本研究的样本,用多元回归、均值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显示,城市老年人适应程度最高的是人际交往,其次是身体变化,再次是家庭地位,最后是自我价值。不同年龄段、性别及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在自我价值、身体变化、家庭地位以及人际交往上存在适应程度差异。根据各维度的适应程度将老年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60-69岁的女性老年人为主,其自我价值和人际交往的适应程度最高,其次是身体变化适应,适应程度最低的是家庭地位的变化。第二类是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60-69岁的老年人,其适应程度最高的是身体变化,家庭地位和人际交往的适应程度一般,而不太适应自我价值的变化。第三类是老年人人群中最多的一类,由70岁及以上老年人组成,女性多于男性。这类老年人人际交往和家庭地位的适应程度都高于其他两类,而身体变化的适应程度低于其他两类,自我价值的适应程度高于第二类低于第一类。本研究将城市老年人存在社会适应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包括自评健康、心理态度及自我效能感,客观因素包括参与活动的频率和与家人关系。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自评越健康身体变化和家庭地位适应程度越高。积极情绪越多,自我价值和人际交往的适应程度越高;消极情绪越多,身体变化和家庭地位的适应程度越低。学习效能感越强,自我价值和家庭地位的适应程度越高;一般效能感越强,人际交往适应程度越高。参与文体活动的频率越高,自我价值和人际交往的适应程度越高;参与志愿活动的频率越高,家庭地位、自我价值及身体变化的适应程度越高。与配偶的关系越好,身体变化和人际交往适应的程度越高;而与同居子女的关系越好,家庭地位的适应程度越高。总之,城市老年人具有高人际交往适应和低自我价值适应的特征,并发现心理因素是一项对社会适应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而与家人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外在因素,且参与活动是提高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