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哲学。它起源于西方对神谕、圣经典籍、古代文献和法律条文的解释。阐释学经历了从传统阐释学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演变过程。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中三个术语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理解的历史性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的对原文本产生偏见。视域融合强调译者和文本拥有自己的视域,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将原文本和自己视域进行融合的一个过程。效果历史指一个原文本拥有许多的译本是不可避免的,对原文本意义的挖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练。这些观点对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儿童文学指符合各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水平,审美要求以及阅读能力,能为儿童欣赏和接受的,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有助于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经典的广受儿童甚至是成年人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两个中译本在语言风格、语言内容以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本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因此,本文选取了马爱农和郭萍萍儿童文学《绿山墙的安妮》的两个中译本并从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三个方面对两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理解的历史性主要从有意识的误读和无意识的误读进行实例分析;视域融合主要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分析两个译本存在的差异;效果历史通过实例具体分析了因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译作产生了不同影响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译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无法超越历史时空去对原文加以客观理解,译者在翻译时的误读是无法避免的,译者应该熟练的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来避免无意识的误读;其次,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译者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进行视域融合的过程。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关照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阐释和接受,要做到这三者视域完全的融合是可能的;最后,文本是开放的,其意义永远不可能穷尽,不同时代一个文本存在有风格不同的译本是合理的,在评判文学译作作品的优劣时应该综合考虑译者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本研究探讨了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为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出为儿童所喜爱的作品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