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已到食管癌中晚期,生存期明显变短,5年生存率不到20%,预后差,而早期食管癌的确诊可及时在内镜下行微创治疗,并能得到根治,达到与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5年生存率达95%以上,且痛苦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因此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及碘染色的诊断技术日趋成熟,对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家庭负担,也节约了国家资源,减轻社会负担。目的通过NBI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确诊率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门诊或住院行内镜及病理检查,且应用NBI、碘染色辅助诊断为食管病变86人,将患者普通内镜、NBI及碘染色下的特征与病理结果相比较,了解常规内镜、NBI及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不同分型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86例食管病变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者14人,轻度异型增生者18人,中度异型增生者4人,重度异型增生者7人,早期食管癌者43人。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4人,女性19人,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60.3 10.46岁。2.临床表现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患者中,体重下降者占39.5%,食管异物感者占25.6%,反酸者占20.9%,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占14.0%;确诊为食管慢性炎症患者中,体重下降者占7.1%,食管异物感者占14.3%,反酸者占64.3%,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占14.3%;确诊为轻、中、重异型增生患者中,体重下降者占24.1%,食管异物感者占13.8%,反酸者占44.8%,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占17.2%。3.常规内镜、NBI、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常规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敏感度为52.7%,特异度为35.7%,阳性预测值为80.9%,阴性预测值为12.8%;在NBI情况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6.8%,阴性预测值为54.5%;通过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敏感度为91.6%,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98.5%,阴性预测值为68.4%。4.常规内镜、NBI及碘染色情况下对不同病变部位检出情况常规内镜下对上段食管病变检出2例,中段食管病变检出32例,下段食管病变检出13例;NBI对上段食管病变检出5例,中段食管病变检出40例,下段食管病变检出19例;碘染色对上段食管病变检出0例,中段食管病变检出44例,下段食管病变检出23例。5.不同内镜观察下食管病变分级情况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NBI I级占82%,碘染色I级占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L形态分型中IPCL IV、V型占9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NBI I级占9.1%、II、III级50.0%、阴性40.9%,即NBI分级对其诊断特异性不高,而碘染色I级占4.5%、II、III级68.2%、阴性27.3%,即主要表现为碘染色II、III级,IPCL形态分型中IPCL II、III型占86.4%,即IPCL形态分型与病理诊断有一定的一致性。6.治疗方式主要以ESD治疗方式为主,治疗人数占61.1%;在食管上段,或病变大小±直径小于2cm且仅局限于粘膜层者行EMR,治疗人数占33.3%;为ESD或EMR治疗禁忌症者行手术或放化疗治疗,治疗人数占5.6%。7.并发症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易出现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在本组72例内镜下治疗病例中,出血者3例,穿孔者0例,均在内镜下行止血处理,无术后再出血者。其中因切除范围较大而出现术后食管狭窄者13例,但无明显影响进食,未行特殊处理。结论1.NBI及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二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NBI联合放大内镜观察IPCL形态可进一步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有指导意义;3.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并发症少,对改善预后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