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也是每个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我国进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快速转移的二元经济转型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5年年底,我国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已经显著下降到12.6%和44.8%,但是推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1亿人以上。如果我们认定农业部门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低于其迁移到城市部门所能获得的边际工资,那么该劳动力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标准来衡量,则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目将会更为庞大。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道路仍然较为漫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规模、产品规模的扩大,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型”经济,有限的市场需求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减少,迁移工资维持不变已经不可能持续下去,使得我国劳动力的低价优势经受着挑战。这样,我国的经济一方面面对着农村仍然存在着至少有1亿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给外需带来冲击,进而制约经济增长的压力。古典和新古典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很难解释这一劳动力转移现象。本文将引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新视角来研究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首先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简要回顾。其中包括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模型,如刘-费-拉尼斯模型;和具有新古典主义特征的模型,如乔根森模型、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等。还包括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模型,如拉克西特模型。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将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影响进行阶段划分,从对实际的观察找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结合第二部分的相关理论综述得出在现阶段,单纯地依靠工业部门“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的路径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本观点。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将对由第三部分所划分出的四阶段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转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观察各个阶段下需求约束的力量。在本节中,将以新增资本—迁移劳动力比率为纽带。这是因为,若经济中处于完全的“供给决定”状态,则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无限,资本较为稀缺,经济中则会实行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前,出现了需求约束,则会出现资本相对过剩的现象,这样,资本的价格就会有所下降,于是新增资本——劳动转移比率会增高。本文第五部分则对于世界各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从各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部分,“供给决定”与需求约束并存条件下推动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根据相关理论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针对需求约束的新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