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耕地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以奈曼旗北部沙区为例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引入耕地沙漠化风险评价的领域,开展了耕地沙漠化风险评价原理、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耕地沙漠化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不同风险源对耕地沙漠化生态风险值影响不同:   (1)地貌类型:甸耕地沙漠化风险值明显低于坨耕地。土壤质地是两者沙漠化风险值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2)耕作年限:坨耕地迎风坡和坡项沙漠化风险值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有所增加,背风坡沙漠化风险值减小。在迎)坡,受风蚀影响,土壤中的细小颗粒被风吹扬或搬运到别处,残留物质以土壤粗颗粒为主,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与之相反,坨耕地背风坡则以风积为主,迎风坡细小颗粒可在此堆积,且人为的耕种、灌溉、施肥等措施对其土壤的改良起到重要作用。在坡顶,既有来自风蚀、风积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沙漠化风险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3)防护林:在防护林的保护下,无论是坨耕地与甸耕地沙漠化风险值均有所减小且坨耕地沙漠化风险值减小程度大于甸耕地。无防护林耕地常年裸露于大风之下,极易发生风蚀导致土壤的粗粒化,从而降低土壤的保肥能力,促使土壤养分流失。而在耕地周围建设防护林,可以有效降低风速,改善耕地小气候,可以减弱耕地风蚀现象的发生,防止土壤粗粒化,促进土壤粉砂粒和黏粒的沉降,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与转化。防护林树木残落物归还到土壤中,使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促进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增强了土壤抗JxL蚀能力;甸耕地沙漠化风险值减小程度小于坨耕地的根本原因是坨耕地在地貌类型上比甸耕地更易于风蚀。   (4)地貌类型是奈曼旗北部沙区耕地沙漠化最主要的风险源;无防护林保护、耕作时间长的坨耕地是沙漠化风险值最高的耕地类型。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城市群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渐趋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适应新形势下水土保持需求提出的新理论,是小流域治理的新概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当前县(区)级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推广建设
河南是传统的金银花道地产地和栽培地,产于河南的称为“南银花”或“密银花”,因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措施的影响,经有性杂交或枝芽变异等,金银花的种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与分化,在河南形成了很多农家品种和品系。河南做为道地产区,但是种质资源研究相对滞后,致使生产所用的种质混乱,缺乏统一的良种,金银花的产量不稳定,质量参差不一,限制了道地产区金银花的生产发展和种植效益的提高。为了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特别是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