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戏台是承载戏曲表演的专门性场所,它的发展演变与戏曲艺术形态及观演关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型多功能的戏曲表演场所的建造,很多古戏台或因其功能的单一、或因其建筑破败、或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已经不再承担戏曲演出任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戏曲研究者来说,研究古戏台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古戏台作为一种“固态的戏剧文化”形态,它曾承载了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因此研究意义重大。阳城县古属泽州府,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有着特殊的地缘因素,它东临河北,南通汴京,西连古平阳这几大戏曲圈。自孔三传首创诸宫调之后,这里的演剧活动更是日趋繁盛。经考察,阳城县的古戏台有百余座,其中以神庙剧场居多,多数保存相对完整。时间上看,横跨金元、明、清各代,展现了完整的时空序列性。现存金代风格的舞庭(楼)四座,分别为下交成汤庙金代舞楼、封头汤帝庙金代舞庭、泽城汤帝庙被改造的金代舞庭、屯城村东岳庙舞楼,均为单檐歇山顶。虽然经过历代不同程度的改造,但仍然保存了金代风貌。在阳城县从金元到明清的古戏台都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脉络,这是非常珍贵的,其时空序列性与连贯性值得去研究。现存大量的庙宇碑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戏台的创建年代、最初样式、庙会祭祀风俗、戏曲演出情况、民众的观演心理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补充戏曲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为研究该地区的剧场发展和戏曲发展提供了确凿的文字资料,对深刻挖掘民间祭祀演剧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阳城县的行政区域划分,对河北镇、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次营镇、蟒河镇、芹池镇、横河镇、东冶镇、固隆乡、演礼乡、西河乡、白桑乡、寺头乡、驾岭乡、董封乡十镇七乡的111座古戏台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建筑形制进行细致的描述,个别祭祀演剧活动盛大、资料丰富的个案,则给以详尽考述,以期见出阳城县古戏台祭祀演剧之一斑。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阳城县的古戏台正在逐年减少,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将不被后人看到,所以对其做全面系统的调查非常必要且紧迫。对阳城古戏台的详细调研和描述,能使人们能对阳城古戏台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古戏台保护意识。本文尽量把田野调查成果与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数据图片及民间口述资料等系统完整的结合起来,使这些珍贵的数据能够围绕各自依托的古戏台活态化地保存下来,用于日后阳城戏曲及历史文化相关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