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师的门卞诸人组成了一个政治、文学集团。主要成员是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所谓“苏门四学士”。他们在当时的政坛、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丰富的文学创作活动从两宋文坛以后不断的影响后代的文学界。苏轼与四学士们都经历过坎坷的人生和政治道路,而彼此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更强的纽带感。这个集团的交游与文学创作活动结合,产生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成果,成为一个文学性的集团。在集团特殊状况下诸人从诗、词、文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形成各种独特的文学观念。不过,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词的体裁上看不到这种很强的团结力。换言之,在词的创作上,他们抱有独立又自由的思考和理论,进而创作出个人的情趣浓郁的作品。然而他们之间相互的自由词作批评,又形成一个文学集团的独特风貌。本论文以苏门四学士词为对象进行研究。第一章考察苏门四学士的生平及词作留存状况。关于苏门四学士的生平及词作,前人虽多有涉及,但是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本章希望通过系统考察苏门四学士生平及词作现况,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另外亦考证黄庭坚和晁补之的存疑词,同时介绍在韩国所藏的秦观词版本。第二章是苏门四学士词题材取向比较研究,他们涉猎的题材种类相当丰富和广泛,可以将之分为美人与饮酒、伤时与节序、贬谪与隐闲、咏物等四个项目。在美人与饮酒题材的作品里能看到各个作家不同的女性形象与借酒话情;积极的、消极的与优雅的女性形象,通过饮酒的不同描写,表现出深情;伤情、别情与“狂”情。伤时与节序题材词表现时间与主体的形象上的不同蕴含,黄词和晁词里面的“过去”是想起胸襟的涵义,秦词里面的“未来”有预想离别的意思。贬谪与闲居题材词表现出的三种“愁”态,即怀古之愁,羁旅之愁与乱心之愁。他们的咏物词以寄托的手法来表达作家的感情。第三章探讨苏门四学士词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几乎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复杂矛盾。黄庭坚的词论存在了“尊体”和“破体”两个相反的趋向,主要内容是重视学问与读书的观念引起的无一字无来处与反俗主雅的理论。在李廌《师友谈记》所载的秦观词论中,可以窥见秦观重视格律(用韵、声律、协律)、用事和结构(炼句),他的创作论与其填词的实践一致,其评价也高。晁补之在《评本朝乐章》里主张“重意轻形”和“以情为词”,以“用典”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来分析作品。其结果,用典起到了突出主题、扩大言志和内涵的作用,以融情入景,使整首词的情趣和情感的表达力量加倍。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里面主张词作应该自然流露真情。第四章分析苏门四学士人品与词品,黄庭坚的豪迈倔强和平静悠闲个性格融合在作品上,产生豪迈词风与隐逸、闲适之类的作品。敏锐感伤的秦观人生中经过三次性格的变化,在乡时期他的心态和作风是豪隽慷慨,在京时期变成委婉柔情之风,在贬谪时期又变成凄婉沉郁的性格。晁补之也按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周围社会家庭环境表露情绪和心理变化。在任官时期,他的性格是性刚果敢而写出清朗豪放的作品,在退居时期,性格变成朴实本真而写出幽远凄怆之风的作品。张耒有少数作品数量的限制,其六首中,有豪放雄健风格的词,也有柔情深婉风格的婉约词。第五章考察中韩历代苏门四学士词的评价,首先进行在《历代词话》里对苏门四学士和其词的批评采集的工作。然后,分析整理对四学士每个人的词评价,也论及《词话》里黄秦词的优劣问题,还有黄庭坚和晁补之之间互相评价的问题。对张耒词的评价则跟苏词有关,即用苏轼词的内容来写诗的问题。看历代韩国文人对苏门四学士词的评价,还是谈到秦观最多,其评价也最高。其余三个人都是以诗为名,其中又以黄庭坚的影响最大,由此能知道苏门四学士对于韩国文学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研究,希望能更为详尽地了解苏门四学士词的基本知识、特征、成就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