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北卡那封盆地上渐新统至中中新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偶夹碎屑岩,其地层整体特点从东南陆架向西北斜坡前积叠置。因此,该前积斜坡地层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岩心、古生物及古海深等资料,识别6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5个三级层序(SQ1-SQ5)。在建立层序格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层序的内部反射特征、外部几何形态及特殊地质现象的发育,研究各层序的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其沉积中心主要沿北西方向迁移。以不同学者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分析本工区钻测井地震等资料,总结了北卡那封盆地目的层沉积相模式:从南东陆地向北西盆地依次为碳酸盐台地缓坡相、斜坡相至浅海盆地相。其中碳酸盐台地缓坡相又被分为内缓坡亚相、中缓坡亚相及外缓坡亚相;斜坡相被分为前缘斜坡亚相和斜坡脚亚相。利用钻井资料建立了沉积相纵向演变序列,根据地震相各参数的变化分析了沉积相的横向展布规律,并进而恢复了不同层序沉积相平面展布。依据Vail等(1977)利用滨岸上超变化制作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方法,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将该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与Moss等(2004)利用古生物资料制作古海深曲线对比,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看出,层序SQ2和SQ3下部形成于海平面相对下降期,层序SQ3上部和SQ4形成于海平面相对上升期。在海平面相对下降期,层序SQ2内发育的小型沟谷可能是压实作用下流体溢出侵蚀形成的;层序界面SB3和上覆地层在外大陆架处发育丘形体,该丘形体代表生物建隆。SQ4虽然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期,但其内部包括多个次级海平面升降旋回。层序界面SB4位于海平面相对下降期,发育台阶状不连续面,被认为是海平面或附近的波浪侵蚀作用形成的被埋藏并被保存的海岸悬崖。SQ5层序发育于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时期,为气候干燥期,海平面相对较低、古海深度较浅,层序内部发育的下切侵蚀现象可能是沿前积方向的重力流和沿走向的等深环流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他文献
本月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日,各地有关部分举办了多种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意在通过聚焦非遗
利用高分子柔性材料的仿真性能,由原件制出柔性过渡模具,进而制出刚性过渡工件,再用柔性模具和过渡工件结合制出刚性模具,最后制出工件,解决了因模具难以制造而阻碍产品开发进展的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的汉籍目录是日本最著名的汉籍目录著作之一,它不仅分类合理,而且著录全面而准确;在价值上,它不仅可以补充中国国内目录书著录之各种属性,而且还
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P/E)时期的短时间内发生了一件全球性增温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最大热事件(PETM)。该时期的底栖大有孔虫的绝灭(BEE)以及演替(LFT)在古近纪底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