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麻醉医师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施周围神经阻滞麻醉,但是很少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肌间沟入路麻醉臂丛神经临床效果和单一超声或单一神经刺激仪麻醉臂丛神经进行研究比较。本研究的实验内容希望通过整理分析临床中的相关数据,对单一超声或单一神经刺激仪从肌间沟进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麻醉时间方面与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从肌间沟进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麻醉时间进行数据比较。探讨哪种麻醉方式更适合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同时探讨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引导路径麻醉情况下,肌间沟和腋动脉入路哪种入路下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能接受。本研究结果,对临床阻滞麻醉效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上肢手术156例,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组情况为:A组常规超声波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组织麻醉;C组超声波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D组超声波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医嘱手术前8小时均对4组患者术前准备禁食禁水,同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静脉通路开放,同时配合心电监护,吸氧等,整个手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动态心电图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A组在超声引导下定位臂丛神经,完成神经阻滞麻醉。B组在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臂丛神经,完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应用超声探查从肌间沟进入确定神经路径,神经刺激仪明确神经定位后,完成周围神经阻滞麻醉。D组于腋入路应用超声探查神经走行,神经刺激仪明确神经位置后,行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比较四组患者的完成麻醉的时间T1、完成麻醉持续的时间T2、麻醉支配运动完成时间T3、麻醉支配感觉完成时间T4,完成麻醉尺神经、麻醉正中神经、麻醉桡神经时间分别为T5、T6、T7,并对四组患者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A组与B组相比较,麻醉起效时间(A组:7.45±1.47;B组:8.23±2.46)、麻醉完成时间(TA1:5.5±1.5;TB1:6.14±1.20)、麻醉持续时间(TA2:506.1±64.5;TB2:523.24±86.83)、运动阻滞完成时间(TA3:5.88±1.74;TB3:6.47±1.9)、感觉阻滞完成时间(TA4:8.05±2.5;TB4:8.39±2.68)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麻醉起效时间(5.75±1.66)、麻醉完成时间(7.35±2.69)、麻醉持续时间(573.9±75.6)、运动阻滞完成时间(13.7±3.8)、感觉阻滞完成时间(15.56±5.18)较A组长(麻醉起效时间:7.45±1.47;TA1:5.5±1.5;TA2:506.1±64.5;TA3:5.88±1.74;TA4:8.0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8.23±2.46)短,麻醉完成时间(7.35±2.69)、麻醉持续时间(573.9±75.6)、运动阻滞完成时间(13.7±3.8)、感觉阻滞完成时间(15.56±5.18)较B组长(TB1:6.14±1.20;TB2:523.24±86.83;TB3:6.47±1.9;TB4:8.39±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组麻醉起效时间(5.75±1.66)、麻醉完成时间(7.35±2.69)、麻醉持续时间(573.9±75.6)、运动阻滞完成时间(13.7±3.8)、感觉阻滞完成时间(15.56±5.18)与D组麻醉起效时间(6.19±1.87)、麻醉完成时间(8.79±1.9)、麻醉持续时间(552.6±45.8)、运动阻滞完成时间(14.64±4.75)、感觉阻滞完成时间(18.73±3.25)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均少见,A组出现一例并发症,为误入上肢血管,B组出现3例并发症,2例误入上肢血管,1例Horner综合征,C组D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反应。结论:(1)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与常规单一应用超声波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虽然麻醉完成时间相对较长,但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持续时间、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完成时间有明显延长;同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提高麻醉入路定位的准确性;(2)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发生几率较单一应用超声或单一应用神经刺激仪产生的并发症显著减少;(3)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选择从肌间沟入路和腋入路两种不同方式完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没有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