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m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大力支持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我国市政污水年处理量直线上升,随之而来的污泥堆积量与日俱增,使得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处置污泥的主要方向之一,污泥中存在的毒害重金属成为其处置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以太原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例,采用HSC Chemistry热力学模拟软件,分析不同温度对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和形态转换的影响;以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管式炉对污泥热处理(焚烧和热解)过程中的重金属(As、Cd、Cr、Pb、Cu、Zn)迁移规律及其在污泥残渣、飞灰/油相、气相中的分布展开研究,采用BCR提取法对不同温度下的污泥残渣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阐释重金属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潜在环境风险,旨在为污泥在热处理方面的处置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及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时对重金属的安全处置技术提供研究思路。热力学模拟研究表明:污泥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自身的化学性质是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重金属本身及氧化物沸点低或被还原为低沸点的氯化物,从而促进了重金属的迁移,此外矿物质的添加以及空气过量系数对重金属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分布影响显著。(1)未添加矿物质时,处理温度对As、Cd、Cr、Pb的迁移形态影响较大。在低温状态下,As主要以As2O5、Cr As O4形态存在,Cd主要以Cd SO4形态存在,Cr主要以Cr2(SO4)3、Cr Cl3形态存在,Pb主要以Pb SO4、Pb Cl4形态存在;当温度高于1000 oC,As主要以As O(g)、As S(g)形态存在,Cd主要以Cd(g)形态存在,Cr主要以Cr2O3形态存在,Pb主要以Pb O(g)、Pb(g)形态存在。(2)添加矿物质时,处理温度对As、Cd、Cr迁移形态影响较大,对Pb的迁移形态没有影响。此外矿物质的添加对重金属有一定的捕集作用,Fe2O3的加入可以将气相的As、Cr转化为固态的Fe3(As O4)2、Cr2Fe O4,有利于降低As、Cr的挥发性,Si O2的添加可以将气相的Cd转化为固态的Cd Si O3,有效降低了Cd的挥发性,同时Si O2对Pb有很好的捕集效果,不同温度下始终以Pb Si O3形式存在。(3)1.2空气过量系数时为氧化性气氛下,重金属主要以氧化态、硫酸态形态存在;0.8空气过量系数为0.8时为还原性气氛下,重金属主要以硫化态、氯化态形态存在。污泥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迁移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焚烧和热解过程中,处理温度与反应时间对重金属迁移率均有影响,但处理温度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处理温度对重金属在三相中的分布影响明显。(1)不同处理温度下,Zn、Cr、Pb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的迁移率均较低,表明其在污泥热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能力较差;Cd在空气气氛下的迁移率明显高于热解过程中的迁移率,Cd在氮气气氛下温度超过700 oC后迁移效果才明显;As与Cd的表现相反,不同之处在于As在热解过程中的迁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增加。(2)不同反应时间下,Cr和Zn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的迁移率影响不明显,Cu和Cd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的迁移率影响明显,As和Pb在空气气氛下迁移率受反应时间影响明显,在氮气气氛下不明显。(3)在焚烧条件下,As在气相和飞灰中的分布较为均匀,Cd、Cr、Pb、Cu在气相中含量较少,Zn主要存在于气相中,需要进行专门的烟气处理系统进行处置;在热解条件下,各重金属均主要存在与油相中。污泥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和生态风险分析研究表明:温度对污泥热处理残渣中As、Cd、Cr、Cu、Zn的赋存形态的影响显著,对Pb的赋存形态影响较小;焚烧条件对各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影响较小,热解条件对各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影响较大;重金属在焚烧条件下更容易被浸出,造成二次污染,在热解条件下,大多数重金属的浸出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在焚烧条件下,As的残渣态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d、Cr、Cu、Zn的赋存形态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As相反,Cr、Pb的残渣态占比较大,在残渣中的存在形式较稳定,不易被环境浸出。(2)在热解条件下,大部分重金属在高温下不易被浸出。As、Pb、Cd在残渣中稳定存在,在各温度下以残渣态为主,Cr和Zn在低温下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形式为主,在高温下均以残渣态形式存在。
其他文献
通过金甬铁路跨诸永高速40m+72m+40m连续梁施工实例,对转体连续梁上下承台临时固结、防过转装置、转体过程控制及合龙轻型吊架等重难点工艺进行深入研究,详细阐述施工中采用的“提前计算、过程控制、绝对制动”转体桥施工过程措施。
期刊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周期性的气候变化以及干旱少雨的影响,土壤会经历频繁的干湿交替过程,这种复杂的环境变化会削弱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并且对道路边坡稳定性也存在不利影响。植物固土护坡措施作为解决水土流失和提高边坡稳定性的主流手段,因此结合复杂的环境变化,分析根土间相互力学作用机理,对黄土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护坡优势物种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湿交替处理进行重塑土拉
学位
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参数。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因墒施灌,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作物的产量;对土壤墒情进行预测,能为农田灌溉用水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指导。然而,土壤墒情的变化受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状态和土壤水分初始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土壤墒情进行准确预测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将土壤含水率、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农田环境参数与天气预报数据相结合,建立土壤墒情预测模型,以期为农田灌
学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很大,严重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精准量水又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灌区量水的精度,基于灌区量水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多层多摆杆式明渠自动测流方法,并从理论、试验和数值模拟三方面对装置的测流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学位
由于当前世界形式的日益复杂,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性性能的需求愈来愈高。因此,各种能源在制约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中日益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统筹兼顾,放眼长远”等政策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能源供应紧张这一形式问题。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风电、水电等新型能源冉冉升起,为解决能源紧缺问题提供有效途径。然而,像风能和太阳能这样的能源,因其受稳定性的限制,其它能源须满足其非稳定阶段的供电需求,方便调节
学位
在发展中国家,近二十年全球果园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了22.0%和54.3%。当前,葡萄是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前6位的树种之一,在我国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葡萄园的水分调控及栽培技术不合理导致灌溉水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低下。故进一步探索高效的水分调控及栽培优化方法,提出适宜的葡萄水分管理阈值和设施栽培技术,保证优质高产下实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以葡萄“瑞都早红”(树龄4年
学位
口上水库工程区处于太行山中脊西麓,区内松溪河蜿蜒曲折,河谷切割较深,山区河流断面整体呈“U”型,同时工程区河口狭窄,需开挖两岸基岩保证有足够宽度去布置泄水建筑物。因施工困难,只开挖了坝轴线附近的山体,导致在上游库区形成了阻碍两侧表孔泄流的未开挖山体。此山体是否会影响水流流态和下泄流量,是工程管理和运行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充分研究口上水库表孔和底孔泄流的水力特性,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前人物理模型试验成
学位
由于部分淤地坝使用年限久远等原因,导致整个坝区淤积面高程逐渐超过原有溢洪道渠底高程,同时伴随泥沙的迁移,大量泥沙持续淤积在溢洪道内宽顶堰前方,导致原有的堰流水力特性发生较大改变。为保护大坝安全,延长坝体使用年限,保护下游农田设施等因素,有必要了解存在泥沙淤积情况下的宽顶堰堰流水力特性,为淤地坝的除险加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依托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泥沙淤积对淤地坝下游溢流堰流量系数的影响
学位
植物根系可以增强土体抗剪强度,加固边坡浅部土体,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植物措施是防止边坡失稳和水土流失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干湿交替会导致土体基本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土体结构稳定性被破坏,其抗剪性能受到影响,造成边坡稳定性下降和水土流失等危害。因此,研究干湿交替下植物根系对黄土抗剪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试验以黄土区典型草本植物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直剪实验,分析抗剪特性与干湿交替次数(0
学位
苯、甲苯、二甲苯(简称BTX)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目前主要由石油裂解制得,而我国富煤少油,煤基甲醇产能占甲醇总产能的76%,产能严重过剩,作为可生成BTX的原料,积极发展煤基甲醇制芳烃(MTA)生产工艺,不仅可对石油制芳烃进行补充,也可缓解甲醇产能过剩问题。目前MTA工艺仍处于实验室或示范项目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能耗及经济竞争力较差仍是其主要原因。因而优化操作条件、改进工艺和节能减排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