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绍棠作为大运河之子,终其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进行新中国的理想化建构。他在京东北运河边土生土长,写出的是与大运河相关的“土气”的作品,形成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的乡土文学即“运河文学”,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本论文以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独特的乡土文学创作实践及其诗意运河的建构方式,力求从历史、叙事等方面挖掘刘绍棠运河文学创作的主题意义及创作价值。第一章以历史、文化、地域为基点,阐释刘绍棠小说对新中国的理想化构建。其一,在小说中以农村生活小事来反映大的时代背景,将政治叙事与农民日常生活、情感态度相连;其二,将北运河当地独有的风习融入于农民的生活内容,建构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审美世界;其三,梳理小说的故事发生地点,圈定文本地理范围,对京东北运河沿岸的风光景色、村落样貌进行概观。从而明确“大”的历史叙事和田园牧歌式的“小”叙事都是想象新中国的重要方式。第二章阐释刘绍棠笔下的运河故事。他力图表现“新中国”诞生前后各个时期京东北运河地区的时代变迁和整体风貌,把二十世纪运河儿女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都纳入小说的表现内容,赋予了运河小说较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同时,描摹出运河儿女的群像,赞颂他们在面对历史浮沉时保持不变的精神内核。第三章论述运河小说田园牧歌风格的呈现样貌。以“武戏文唱”的方式表现宏大时代背景下运河儿女对命运的挣扎、苦难生活中的人情之美,以具有丰富文化内蕴的本土化语言和具有色彩美和音乐美的风情画展现出京东北运河的风土人情。同时,从运河所在的独特区位出发,通过将“城镇”与“乡村”进行比照,表现此地农民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状态,从而把握乡土存在的独特价值。第四章探讨刘绍棠运河文学呈现出诗意运河的建构方式。他将运河乡土视为创作源泉而“深挖一口井”,立足家乡儒林村,运用“评书”模式和“无主角戏”的创作手法,展示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刘绍棠在创作中并不规避生活中的黑暗,试图创作“暴露”来干预生活,但其有意无意地遮蔽了生活的复杂性,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执着地创作具有真善美力量的文学作品,讴歌人情人性的美好,成为他自觉而又主动选择的创作基调。对新中国的“歌颂”是他创作的最亮底色。刘绍棠的运河文学记录了风云变幻的时代变迁,抒写了苦难中的人情之美,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美德和恩情,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他以诗意方式构建新中国的乡土世界,呈现出清新、悠扬、和谐的风格,堪称是“新中国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