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查阅四川的史志、医著及其他有关的书籍资料等340余种,辑录并整理出1911年以前383次疫情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灾异、社会变动记录。以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为指导整理这些资料,力图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可直接利用的数据和材料。并对四川古代瘟疫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如下: 四川古代疫情主要发生在清代,但最早的疫情记录可追溯到公元280年的西晋,从280到1907年,几乎历朝都有疫情记录,其中晋、唐、宋疫情记录数少,明清后疫情记录明显增多。明清时期距县志撰修时间较近,虽经历明末清初战火,但仍有明代县志及民间文献流传,故可查资料较多;元末明初以湖广地区为首的邻近地区大规模移民入川及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使四川人口数量得以迅速恢复。人口的重新繁盛为瘟疫大流行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农民造反频繁发生,尤其是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及随之而来的长期动乱,给四川经济民生带来沉重的打击,天灾人祸伴随而来。环境恶劣、饥荒,为瘟疫产生提供了条件,战乱、流民又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在季节分布上,四川古代疫情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夏秋之交。 四川疫情的地理分布特点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中心盆地周围,呈由中心盆地向四周、由平原向山区递减的趋势。原因是:成都平原相当于清代成绵府所在地,历来都是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气候温暖湿润。盆地周边为高原、高山地带,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阻,人口稀少,周边疫情相对盆地中心地带来说,发生大范围流行的机率要少很多。 四川古代疫情与兵乱的关系密切,特别是在1411—1911年的近五百年间。明清两朝四川省内战乱频繁,这些大规模的战争,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时期长,因而战争减员和对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的破坏很大,引发疫情的可能性较其它时期要大的多。疫情的发生与兵乱密切相关,是四川古代疫情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川古代可知疫种的疫情中,以麻脚瘟最多,有三次大范围流行,分别见于1867、1868、1892年。根据疫情资料中所载症状,考虑四川几次大流行的麻脚瘟病似为由霍乱弧菌传染的霍乱病。对于霍乱的论治则以针刺为主,点刺出黑血,配合芳香开窍、除湿方药治疗。 四川古代是少数民数聚居地,古代文献记录很少,可以说未见有单独的疫情记录。从所查资料分析发现,虽然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地,古来多瘴痘,但瘴疡之病多为外地入川人及商旅所得,而本地人,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少见;夷人疫病以痘症居多,古代少数民族虽然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己认识到疫病有传染性,隔离患病者来防止疫情的扩散;认识到了疫病的传染性,并充分利用此点,发明了古代的生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