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畴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克服了传统范畴观在具体语言现象分析运用中无法解决的缺陷。自此理论提出后,就有语言学家阐述了将之用于语义研究的各种设想。诸如,S.L.Tsohatzides所出的论文集《意义和原型:对语言范畴化的研究》就从各方面探讨了语言的意义和原型的关系。其中D.A.Cruse的《原型理论和词汇语义学》,Ahrienne Lehrer的《原型理论及其对词汇分析的意义》等论文对语义范畴模糊性和多义性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原型范畴理论在语义范畴认知研究上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为本文将原型范畴理论和家族相似性原理应用到语言多义性的认知研究提供了条件。 传统方法,主要是结构主义,基于索绪尔的任意说,在研究多义词多项意义之间联系时,局限于语言的内部结构,从语境、心理的角度来讨论多义词,忽略了语言的外部因素,如人类的认知手段、生活体验等,认为多义词不过是语言的巧合现象,因此没有把握多义词的实质,无法完整地、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突破结构主义的局限,从语言的外部世界,即从人类言语活动的主体在客观世界的活动来解释多义性。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应从与之相关的各个认知结构共同构成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通过凸显相关域中某些部分来获取意义。如果一个语言符号需借助两个或多个域,则认为其具有多义性。本文首先将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范畴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然后,以体验主义为哲学基础,运用原型范畴的认知学理论,对多义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多义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转喻,和多义性形成的两条路径——辐射和连锁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从而克服了传统结构主义在语言多义性分析上的欠缺。文章主要探讨了词汇范畴的多义性,同时对时态、句法范畴的多义性也作了初步尝试性探讨。 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家族相似性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和解释语言各个层次结构上的多义现象不仅有助于开拓语义学研究的新视野,为传统语义学提供理论指导并解决其难以阐释的问题,而且会促进认知语言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