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曾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建设史上书写过辉煌篇章,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曾给东北地区带来光荣和梦想的旧体制逐渐成为东北经济持续发展的阻碍。20世纪90年代,东北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东北现象"。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出台后,东北地区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经济进入复兴期。然而,以大规模投资为手段的振兴模式并没有解决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高增长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当国内经济下行、国际市场低迷时,这些深层次的矛盾集中凸显并最终导致近年来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行",出现了"新东北现象"的困局。2014年、2015年国家印发和审议通过了支持东北地区振兴的若干政策意见,2016年推动东北地区振兴的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出台,新一轮东北振兴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东北经济振兴,就必须先要把握东北经济失速的根源。本文抓住东北地区最显著的经济特征,从经济结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东北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本文抓住东北地区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背景,将内嵌于转型进程的城镇化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具有非线性的门槛特征。这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本文运用结构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展开了相关定性、定量研究,具体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强调了在全国经济新常态和东北经济失速的背景下,研究东北经济问题的重要意义,并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架构安排、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结构理论和城镇化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逻辑基础。第三部分为文献综述,围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城镇化三方面展开,通过述评分析,指出本文的边际贡献。第四部分为典型事实,梳理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并明确了待检验的三个问题:第一,偏国有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制约了东北经济增长;第二,偏传统的产业结构是否制约了东北经济增长;第三,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具有非线性的门槛特征。第五部分为实证检验,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运用2003—2013年东北三省地级面板数据,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第一,偏国有的所有制结构制约了东北经济增长,且国有投资比重偏大的效应比国有职工比重偏大的效应更差;第二,偏传统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东北经济增长,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差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第三,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非线性的门槛特征,这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当城镇化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均会放大。这体现了本文的创新点。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概括指出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短板制约了经济增长,且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制约程度有所不同。当前,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正处于门槛值附近,因而把握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门槛特征,对于新一轮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形成城镇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促进与协调发展,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着手:第一,所有制结构方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降低国有比重,尤其是国有投资比重;第二,产业结构方面,加快调整升级,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三次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形成实体经济支撑;第三,城镇化方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充分释放城镇化发展对于经济结构转型的积极作用。而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投资参与生产和服务供给,既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能优化东北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因而是助力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的一个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