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经》和楚辞开始,各种植物就在文人诗歌中大量出现,这些植物形象或作为起兴触动诗人的思想感情,或作为类比注入诗人的情感抱负,文人引植物入诗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传统。但是不论在《诗经》还是在楚辞中,几乎都很难找到梅花的身影。梅意象从开始入诗到宋代地位急速上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苏轼的咏梅诗为文本,结合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生活经历来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对苏轼之前的咏梅诗进行脉络梳理,以突出苏轼在咏梅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本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苏轼咏梅诗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梳理,以总结前人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其中不足,并阐释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对苏轼咏梅诗的创作背景进分析,分为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两部分。社会背景会影响诗人的性格爱好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对文学创作有很深的影响。社会背景主要从积贫积弱、党争不断的政治环境,重视文士、经济强盛的生存状态和以心为本、重神轻形的佛道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梅花受到宋代文人的重视。文学背景借助沈约的“文体三变”说来进行分析,“梅”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变化也经历了三次变化,宋之前梅虽未受到重视,但是文学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宋之前的咏梅诗作为基石,对其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章对苏轼咏梅诗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咏物诗对咏梅诗进行了定义,确定了研究范围。其次根据情感内容将咏梅诗进行了分类,苏轼的咏梅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单纯写梅,一类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寓于诗中,还有一类通过写梅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及道德追求。然后将苏轼的咏梅诗作为一个整体,与他的政治生涯相对照,分析其中的政治内涵。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挖掘梅意象中所蕴含的民族性格。第三章分析了苏轼咏梅诗中的文学观。苏轼作为宋代诗坛盟主之一,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理念,而这些文学理念在他的咏梅诗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分析咏梅诗中的文学观可以对苏轼的文学理念和文学修养有更深刻的认知。本文将苏轼的文学观分为四点:一是“妙观逸想”的艺术构思,“妙观逸想”的前提是达到“空静”的状态,体现在具体的文本中则是想象的飞驰。二是“随物赋形”的创作原则,苏轼认为咏物诗应是对事物足够了解之后的创作,因此他的咏物诗注重形神并重,体现在咏梅诗中就是他提出了“梅格”的概念。三是“尽得其意”的细节刻画,要使塑造的事物传神,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刻画,梅的特点就是其枝干和色香。四是“无法之法”的创新精神,文学的具体创作应该有自己的创新点,主要分为两点:用旧典出新意和以文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