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随着临床所用药物品种不断增多,药物性肝病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本研究通过探讨药物性肝病血清酶谱变化特点,对各类药物性肝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性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1998年—2007年十年间我院住院25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用药史(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式、症状出现时间、有无合并用药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各种病毒血清标志物等)。依据ALT、ALP、及ALT/ALP比值将药物性肝病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组,通过对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白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药物性肝病的十年间患者共256例,药物性肝病发病率及药物性肝病/急性肝损伤构成比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好发年龄为30~49岁,男、女发病率之比0.72:1。2.本组病例中肝细胞型183例,占71.5%,多由中草药、抗结核药、免疫抑制药、抗生素引起;胆汁淤积型50例,占19.5%,多由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物引起;混合型23例,占9.0%,其临床特点具有上述两型特征。3.导致药物性肝病相关药物中,以中草药最常见,也可见于抗结核药物、心血管药、免疫抑制药、抗甲状腺药、抗生素、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4.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胆汁淤积型次之;经两两比较,肝细胞型组与胆汁淤积型组相比,ALT、GGT、AST、总蛋白、白蛋白显著升高,且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汁淤积型组患者AL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肝细胞型组(P=0.041和P=0.001)和混合组(P=0.001和P=0.01)。5.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纳差、腹痛,故易漏诊及误诊。6.药物性肝病患者总体死亡率6.6%。抗结核药物是造成患者死亡首要原因。7.肝性脑病、腹水、黄疸、直接胆红素水平等因素与患者死亡相关。结论:药物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缓慢增高趋势,好发于30~49岁女性;导致药物性肝病药物以中草药最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易漏诊及误诊。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ALT、GGT、AST、总蛋白、白蛋白有显著升高;胆汁淤积型次之,AL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LDH水平升高明显;混合型最少。总体死亡率6.6%。抗结核药物是造成患者死亡首要原因。肝性脑病、腹水、嗜酒、黄疸、直接胆红素水平与患者死亡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