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连续3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通过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了解视网膜功能与视网膜解剖的相关性,评价康柏西普治疗nAMD的短期疗效,探讨mf-ERG作为预测疗效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06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医一院眼科门诊经散瞳眼底检查、SD-OCT、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nAMD的患者36例36眼,排除手术禁忌后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1次/月,连续3次的治疗,随访记录每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一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CRT)、以黄斑为中心1mm、3mm、6mm圆内RPE隆起的容积(1RV、3RV、6RV),mf-ERG R1环P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的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于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黄斑区功能与结构的相关性,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36眼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后较首次治疗前,平均BCVA有所提高(0.19±0.16 VS 0.34±0.24);平均CRT下降(472.14±181.53 VS 311.61±95.67)μm;平均1RV下降(0.36±0.14 VS0.25±0.08)mm~3,平均3RV下降(3.04±0.98 VS 2.17±0.72)mm~3,平均6RV下降(8.17±2.91 VS 4.9±2.49)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RG R1环与首次治疗前相比P1波振幅密度由(36.47±14.25)nv/deg~2增加至(58.36±13.45)nv/deg~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波潜伏期相比无明显变化(38.13±9.75 VS39.21±9.6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前后BCVA与CRT、1RV、3RV、6RV均呈显著负相关,与P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前后CRT、1RV、3RV、6RV与P1波振幅密度均呈负相关。4例4只眼在注药后见结膜下出血,2例2只眼见角膜上皮缺损,治疗后均痊愈,36眼治疗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眼压前后变化幅度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治疗中未见葡萄膜炎、晶状体损伤、玻璃体积血、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与注射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亦无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36只nAMD眼在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3次后,结果显示治疗后平均BCVA提高2~3行,CRT、1RV、3RV、6RV及mf-ERG R1环的P1波振幅密度较首次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变化存在相关性。治疗随访期间36眼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康柏西普在治疗nAMD中短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眼视力,改善视觉质量,恢复视网膜结构,安全性高;BCVA、SD-OCT联合mf-ERG对于评价nAMD治疗效果更客观、更全面,mf-ERG有望成为nAMD治疗过程中评估疗效和判断再治疗的客观功能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