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 : 51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构建社会安全防范体系,着力解决由众多深层社会矛盾累积而成,并且日渐多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尤其是其中聚集规模更大、强度和烈度更高、且易于产生连锁反应、具有明显复杂性特征和潜在衍生危害,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同时运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的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既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任务,也是理论研究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深入探讨我国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演化机理,寻找对于应急决策具有实质性、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对于指导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决策实践、提升群体性事件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创新和发展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结构性张力和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缺失的客观现实,以及投射于社会心理并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社会怨恨构成了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演化的社会情境。从社会矛盾的淤积、群体内部能量的积聚、导火索事件的诱发,到最终演化为非常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一个高度动态性的复杂系统和社会过程。聚集人群规模的扩大、行为手段的升级、行为目标的转移以及影响范围的扩散成为其演化的重要表征体系。依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依赖可将其演化过程分为酝酿阶段、激化阶段、全面爆发阶段以及平息阶段。其中各类次生事件相互刺激、相互激励、相互耦合、相互关联,大体呈现出阶段反复式演化、直线式演化、并行式演化以及循环式演化等各种演化路径。借用扎根理论方法,在对所选取的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典型群案例进行逐一的数据信息收集、比较、聚类和编码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导火索事件情景刺激、导火索事件社会认知、聚集群体结构以及聚集群体心理四个在演化过程中重要且重复出现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导火索事件情景形成对聚集群众的强烈外部刺激,社会认知和集体解读成为其行为选择的中介变量,群体结构和群体心理则直接推动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升级。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导火索事件双方的力量对比和行为表现、事件耦合度、时空环境、政府干预效果、政治风险和同类事件示范效应作为外源动力提供演化的外部条件和推动力,导火索事件社会认知、群体结构、群体情绪、集体效能感作为内生动力形成演化的基础和原动力。依据作用的性质和效果,可进一步细分为正向外源动力、负向外源动力、正向内生动力和负向内生动力,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正是在上述群体力场中各种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建立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各个要素之间复杂关联或因果序列的理论假设,结合湖北石首事件的真实案例,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验证假设,辨明各个要素分别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的交互作用关系,总结和归纳出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一般规律。
其他文献
苯丙乳液是苯乙烯和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乳液,苯乙烯参与共聚,在聚合物中引入了苯乙烯链段,从而提高聚合物涂膜的耐水性,耐碱性,硬度,抗污性以及抗粉化性,并且成本低于纯丙乳液。但是
<正>脑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近年来,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环境因素的影响及老龄化社会的步入,使人群肿瘤的总体发病率升高;(2)医疗水平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感觉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
面对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严重的能源危机,本文采用试验和仿真的手段对高效低排放低温燃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EGR,喷射策略以及燃料设计等手段,在高压共轨发动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通过抑制趋化因子CXCL2的表达减少大鼠骨髓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CIA小鼠)模型局部关节炎症及骨侵蚀的发生。方法体
环境污染的加重、石油资源的枯竭,这些都制约着柴油机的发展,但是公路运输又离不开货车,而大多数货车的发动机还是柴油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燃烧方式,寻找柴油的
<正>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是指腰椎间盘内部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以其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
商业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人员安排、物资调配以及资金周转等方面都具有极其复杂的特征。一旦管理者不能认清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将现代的起源追溯到19世纪。摄影术作为一种视觉装置带来了客观真实的现代性视觉观,以及观看方式的现代性转型。本文主要从1845年—1919年山西的摄影实践入手,探讨近代化语境下的技术和视觉启蒙。近代以来,中国各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差异,山西地处内陆,自然环境封闭,发展相对缓慢。加之清末民初山西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状况极其不稳定,近代起步艰难。研究山西早期摄影史就是将摄影重新置于区域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