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国家实现富国富民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农民合法权益,拓宽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更快地实现小康生活,那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便成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中,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合理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智能化和非农化,才可以使国家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从未停止过,其间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回流的交替现象。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当时引人瞩目的“民工潮”。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中打工人数的数量开始不断地减少,他们陆续返回自己的家乡。进入新世纪后,农民工的回流是越发形成了规模,甚至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如今,在我国进行全面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回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是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探讨是什么原因引起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和回流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效应,采取何种措施合理应对这种转移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虽然还没有涌现出全国性的创业潮,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区域性的转移和回流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创业对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在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我国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有序转移的基础上,避免盲目无序下的劳动力回流现象,引导积极有序的劳动力回流,努力促进人口外流和回流的合理化,发挥农村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论文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这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并且回顾了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力转移的传统理论和各项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文章从农村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当前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系统论证。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城市就业压力大和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首先论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状,并基于推拉理论对劳动力回流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力回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效应。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这部分得出了本问的研究结论,并从政策改进,制度创新,教育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