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人类活动是引发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研究人为因素引起的水资源消耗状况及其驱动机制,对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水足迹的概念,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分解法,构建了一种区分内外部驱动因素的驱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京津冀消费水足迹和天津市生产水足迹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并为京津冀缓解水资源短缺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2年11年间天津市生产水足迹增加3.4亿m3,相当于2002年生产水足迹的36%。直接耗水强度效应、人口效应和人均最终消费效应使耗水量增加,增加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6%、24.6%和74.8%。经济系统技术效应和最终消费部门效应抑制了生产水足迹的增加,其贡献率分别为12.6%和87.4%。(2)2002-2010年,京津冀消费水足迹增加111.3亿m3,外部水足迹增加量占消费水足迹总增加量的97%,增加108.0亿m3,而内部水足迹只增加3.3亿m3。外部水足迹来源分析表明,新疆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的虚拟水最多,平均每年向其提供27.5亿m3。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消费水足迹增长幅度分别为55%、190%和70%。(3)最终消费效应是京津冀消费水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消费水足迹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96%、99%和100%;内部和外部直接耗水强度效应抑制了消费水足迹的增加,内部直接耗水强度效应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消费水足迹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37%,外部直接耗水强度效应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消费水足迹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6%、87%和50%;经济系统技术效应在不同时期对北京、天津和河北水足迹的作用有所差异,总体上起到抑制作用。从内部和外部效应的角度看,内部效应使京津冀消费水足迹增加,分别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消费水足迹增加42.5亿m3、61.1亿m3和85.8亿m3,而外部效应使京津冀消费水足迹减少,分别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消费水足迹减少20.8亿m3、25.6亿m3和31.7亿m3。京津冀地区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向本地居民提倡绿色消费模式等方法,减少京津冀地区消费水足迹和生产水足迹,实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