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推行碳标签制度的背景下,我国尤其深处经济崛起和生态脆弱的对立矛盾中。因此,推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道路创新,这一“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无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深刻选择,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和共同行动。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国推广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而食品工业作为全球第一大支柱性制造业和在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的基础性民生产业,面对国内的低碳生产转型压力和国际碳标签制度的未来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俨然成为衡量食品工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观、时代观,既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深入研究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历程,对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食品供应链中企业主体的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研究理论和生产实践,最终形成可为所有工业企业效仿的成功经验,为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服务,构成本文研究主要目的。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层面展开。在理论层面,运用生产者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食品生命周期等理论与方法,在遵循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地交叉与融合。而在实证层面,撷取我国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典型区域的多个样本企业,归纳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普遍规律,并首次在国内运用与国际同步的PAS2050的计量原则,提出了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现实路径。同时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影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理论框架的科学性,为将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和政策框架进行模式化地推广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展低碳生产的意愿,并已经采用一些低碳生产行为。但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仍更偏好于末端治理,一定程度影响到食品工业企业向低碳生产方式的顺利转型;(2)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应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相协调。而低碳生产的推广初期,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应更多地依赖政府的作用;(3)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证实,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能源消耗、技术能力、市场需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和政府参与因素都是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则是企业能源消耗、技术能力、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和政府参与等因素,亦即推动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更应基于政府外部推动下,监督企业遵守环境管理标准,实现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结合;(4)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必须与低碳生产行为实现有序兼容。工业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应对其采用低碳生产行为有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则证实,食品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与低碳生产技术的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监督企业认真执行相关的生产管理标准,有效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5)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更应注重能源消耗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对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实现低碳生产的最初阶段就是将能源消耗与低碳技术创新进行最佳组合,提高企业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生产过程中非能源的碳减排和引入低碳清洁能源以改善能源消耗结构等,最终实现企业碳循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在国内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典型食品工业企业案例的跟踪调查,验证了该理论框架的可行性、有效性;第二,基于国际公认的PAS2050计量原则,首次动态计量了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碳排放,初步完善了现有食品生产环节中有关碳足迹计量的基础理论工作;第三,在两个具有我国工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生产典型性的省级区域首次进行大规模地实证调研,初步取得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的真实数据,本文研究的方法科学、结论可靠、意义重要,可为真正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对策探讨。低碳经济和碳标签制度的推广中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未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研究重点是:首先,进一步结合实验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与现有结论深入展开比较分析;其次,应立足食品全生命周期视角,从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方向全面展开分析;最后,应更多注重企业案例的横向比较与动态跟踪,提倡立足于提供碳标签食品与低碳食品的目标,在实践层面上全方位地动态探寻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