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味、鲜味、酸味、苦味和咸味是五种基本味觉。一般动物对甜味和鲜味是嗜好的,而对苦味、酸味是厌恶的,Na+可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因此动物能够接受低浓度食盐溶液(咸味),而对高浓度食盐溶液厌恶。
味觉系统在编码食物味觉特质的同时,也编码食物的情感属性,即嗜好或厌恶。动物在摄取了某种具有新异味觉的食物后,如果得到了某种奖赏,如机体的营养缺乏状态得以恢复或某些内脏不适状态得到缓解,动物便可“记住”这种食物的味觉特征,在以后的摄食活动中,就会增加具有相同味觉特征食物的摄取倾向,这种行为变化过程称为条件性味觉嗜好(CTP)。这种行为上的变化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根据有关的研究发现,CTP的形成过程与甜味感受系统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在外周神经和脑干内。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柠檬酸嗜好模型,探讨了大鼠酸味嗜好对甜味感受性和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
结果:
1.通过两瓶法测试,正常大鼠对柠檬酸溶液(2mmol/L)的摄取量明显低于水的摄取量,平均柠檬酸嗜好比低于10%,表明正常大鼠对该浓度的柠檬酸溶液是厌恶的。
2.连续3d让大鼠摄取蔗糖+柠檬酸的混合液,大鼠对柠檬酸溶液的平均嗜好比为67.21%±22.4%。
3.建立CTP后的大鼠,给以匙羹藤酸+柠檬酸的混合液,对混合液的嗜好比为23.27%±15.09%。
4.个别大鼠先天对柠檬酸的酸味具有较强嗜好性。
5.给以不同的味刺激,Fos样免疫反应(FLI)神经元在伏核壳区(AcbSh)、最后区(AP)、弓状核(Arc)、基底外侧杏仁核前部(BLA)、内侧杏仁核(Me)、下丘脑室旁核(Pa)、臂旁核中央外侧亚核(cls)等脑区均有密集分布,这些脑区主要涉及味觉信息处理、内脏感觉和运动、躯体感觉和运动、情绪反应、学习记忆以及摄食行为的调节等相关核团。
6.给以CTP组大鼠酸味刺激后,除Sol和cls外,其它各个核团FLI神经元数目均多于其余四组,说明多个脑区可能参与了CTP的形成。
7.与给以糖刺激的正常大鼠相比,给以酸刺激的先天酸嗜好大鼠及CTP组大鼠,cls内的FLI神经元数目没有显著差异,但明显多于给以酸刺激的正常大鼠和给以甜味抑制剂+酸味刺激的CTP组大鼠。
8.不同味觉刺激对大鼠在ECu、PV、Sol、els、ems、cms内c-fos的表达均有显著影响,但均数间的多重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1.用给以大鼠蔗糖+柠檬酸混合液的方法,可使大鼠建立对柠檬酸的条件性味觉嗜好。本方法可供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动物模型参考。
2.甜味抑制剂可降低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后大鼠的酸味嗜好性,表明甜味抑制剂在抑制大鼠甜味感受的同时,还影响了对酸味的嗜好。
3.在大鼠建立对酸味的CTP后,给以酸味刺激,可引起AcbSh、AP、Arc、BLA、ECu、Me、Pa、PV、els、cms等许多脑部位的c-fos表达水平升高,提示CTP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神经机制。
4.与给以酸味刺激的正常大鼠相比,给以酸刺激的CTP组大鼠脑内cls、AcbSh、BLA、Me、Pa内FLI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增加,表明CTP建立后,原来厌恶的酸味刺激可能产生了与甜味相似的反应。结合行为学结果,提示甜味感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在大鼠条件性酸味嗜好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