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长,而劳动收入份额却没有与GDP的快速增长保持一致,反而近年来不增反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52.27%下降到2010年的41.49%,并在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38.75%,降幅达13.52个百分点。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表明劳动者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成果,利益在不同主体间进行调整和分配的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尤为引人关注。为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至关重要。显然,在转型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收入法GDP数据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阶段性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匹配,劳动收入份额偏低,不符合我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和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对影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因素分析与理论解释,建立相应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得出二元经济结构、劳资双方的地位、资本产出比、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最后,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状况,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扩大消费,在因素分析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汲取现有研究的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公平分配体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法律和工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等一系列提高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