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荣成俚岛湾鼠尾藻种群的全年生态学调查,发现该地区鼠尾藻群体成熟期为6月至8月中旬,海水温度在14.4~25.1℃。温度升高和日照时间延长可促进鼠尾藻的成熟。鼠尾藻群体成熟时,其藻体平均长度、干重处于全年最高水平,成熟藻体长度主要在20~39.9 cm。随后,藻体逐渐衰退,从固着器上脱落,平均长度和干重在11月时达到最低。潮间带不同位置对鼠尾藻长度和生物量有明显影响,低潮带实验组的藻体长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中潮带和高潮带实验组。鼠尾藻群体长度分布频度和生物量在长度梯度组中的分布在鼠尾藻成熟期前后具有明显变化。 在鼠尾藻人工繁育过程中,为了提高鼠尾藻受精卵的利用率、降低人工幼苗的损失,对受精卵放散、假根发育、幼苗附着和冲刷影响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放散率在开始的60h内随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着幼苗假根出现及假根丝的延长,幼苗附着力明显增强。幼苗的脱苗率随首次冲刷时间的延后和冲刷流速的降低而降低。但是在幼苗附着后的20天内,实验中采用的三种冲刷流速都造成附着幼苗的大量脱落。在鼠尾藻海上暂养过程中,对苗帘上幼苗的叶片长度、宽度、数量、密度进行了连续观察统计,结果表明较浅的水层(水下0~10 cm)相比于其它深度的水层(水下40~50 cm、80~90 cm)更利于鼠尾藻幼苗的生长。在幼苗下海培育初期,不同养殖水层均有脱苗现象,水层深度对脱苗率没有显著影响。 采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沿海大连、威海、青岛、温州、福州地区的鼠尾藻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引物,对150份5个鼠尾藻群体DNA样本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207个有效位点,多态位点达89.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6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08;群体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6131,基因流Nm为0.3155。分子方差分析表明Fst值为0.6185。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藻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偏低,群体间存在相对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