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出生于1928年,是继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剧作家。其代表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广受好评,曾连演了664场,并获得了1963年托尼奖的最佳剧本奖和1962至1963年纽约剧评奖的最佳戏剧奖。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大获成功,成为了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13项提名的电影,并最终斩获5项奥斯卡大奖。作为一部现代悲剧,很多学者和评论家聚焦于“现代”一词上,对作品中的后现代特征、人类生存状态及相关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很少有人将其纯粹视为悲剧,并就该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着眼于“悲剧”,尝试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其悲剧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模仿艺术,其情节具有一定的特征(即严肃性、完整性以及有一定长度),同时它通过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来达到其“净化”或“宣泄”的效果。因此,本文将就其模仿理论、悲剧情节和悲剧效果三个方面对本剧的悲剧性进行探讨。文章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阿尔比以及他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并对该作品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二章讨论悲剧的模仿理论,主要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本剧对其所在社会进行模仿,并对模仿的对象——“悲剧人物”进行重点展开。第三章论述悲剧情节,分为情节特征和情节成分两部分。在情节特征方面,由于情节的严肃性已在上一章悲剧人物中有所体现,在此主要分析情节的完整性和一定长度这两个特征。情节成分部分主要分析剧中的“突转”、“发现”和“苦难”这三方面。第四章探讨悲剧的“卡塔西斯”效果。本章首先总结各派对于“卡塔西斯”的定义,并结合本戏剧尝试性将其定义归纳为两点——医学上的“宣泄”和宗教上的“净化”,继而进行展开;最后,就如何达到“卡塔西斯”效果,即如何引起怜悯和恐惧,对本剧进行分析。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本文是利用经典重读现代戏剧的一个尝试。结合亚氏悲剧理论,剧中人物的悲剧在于他们的“过失”,即对已被物欲扭曲的“美国梦”的盲目追求。通过本剧,阿尔比揭露了其所在社会和时代的弊病,呼吁人们从“美国梦”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成功的定义以及生活和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