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和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和提供主体日益多样化,已经初步构成了由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社会参与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然而,相比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规模相对不足、发展尚不平衡和质量与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需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为此,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纵深推进,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实践发端于1995年的上海,并迅速扩展至全国范围。实践证明,实施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形成有效需求、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必由之路。在此政策和实践背景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研究有利于,第一,阐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构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构成的研究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的逻辑前提。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第二,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的行为边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在购买服务中的权利、职责和分工各有不同。主体行为边界的划分是保障主体权利、监督主体履责、规范主体行为的前提条件。第三,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协同机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主体间的内在关系机理,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中的多元主体治理理论。第四,拓宽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对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参与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可以拓宽对社会组织登记、审查、评审等社会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和政府转型的必然产物。它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历史背景,扩展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扎根于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深厚土壤,蓬勃发展自我国全面深化政府和社会治理改革的鲜活实践,蕴含着特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刻内涵。现阶段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行为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能够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可行的途径,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促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正义,为事业单位身份重构过程中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载体。本文主要论述的相关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在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的界定、主体行为的实践考察与国际经验借鉴以及规范主体行为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特别对国外文献关于多主体参与购买服务的必要性和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随后在评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证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阐述,界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体系的构成和内涵。其次,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本章探讨购买主体、使用主体、承接主体和评审主体四元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最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协同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主体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协同机制,探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主体行为评价的方法。第三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边界划分与协同机制。本章在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划分主体行为边界的基本机理,明确四元主体的行为边界和职责范围;同时,研究主体行为的协同机制,厘清协同机制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第四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主体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主体体系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主体间激励约束机制两部分内容。本章首先分析了对主体体系进行激励约束的必要性,阐明主体体系的激励约束机制中主要的激励方式与约束条件。其次,在链式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框架下,明晰使用主体对购买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原理,并运用2007年-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使用主体对购买主体的激励约束水平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实际效果。最后以传统双边委托-代理关系机理为理论基础,构建购买主体对承接主体和评审主体的最优激励约束水平模型,通过实践中具体的服务购买项目验证了这一模型的有效性。第五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现实考察。本章首先对四元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动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影响主体行为表现的内在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现实考察,梳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进进程和发展脉络,探讨四元主体行为取得的实践成效。第六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评价。借鉴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理论,本章首先在模型设计、指标拟定和权重赋值的基础上构建了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评价体系。其次,通过对主体行为评价结果的分类和整理,分析主体体系、主体行为以及主体行为的协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主体行为的激励不到位和主体行为的约束不匹配三个方面阐述了主体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七章,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政策建议。本章首先从提升购买主体购买服务能力、加大使用主体参与购买力度、提高承接主体承接生产效能和完善评审主体监督评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规范主体行为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从树立公众服务导向的协同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协同方式、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组织和构建四元主体互动的协同体系四个方面架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治理机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相比于既有的研究文献,本文基于四元主体视角审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分析主体行为的边界划分与协同机制,研究主体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拓展了研究思路,增强了研究的完整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综合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明确界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的内涵、构成与行为边界,从而为主体行为研究提供逻辑起点和必要前提。在研究主体间逻辑关系、协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将委托代理理论、协同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作为基本支撑,提升了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本文通过构建链式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购买主体的收益分享模型,采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出使用主体对购买主体的激励约束水平及激励约束效应的相关性。其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本文构建三阶段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模型,测算出购买主体对承接主体、评审主体的最优激励约束水平,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借鉴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评价体系,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行为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分析四元主体的失范行为提供现实可靠的依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鉴于我国各地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的时间、内容、模式的不同,本文在考察各个主体行为方面存在不全面的问题,研究结论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公共服务的类型多样,供给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进程中,其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上也会有所差异。由于具体类型的公共服务购买数据较少,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反映得不够深入,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分类分析。第三,宏观层面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多由基层政府主导,主体行为样本分散且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宏观层面大样本的定量分析难以进行,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