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标志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探讨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由于基因表达谱(GEP)价格昂贵且难以常规开展,基于免疫组织化学(IHC)的IHC分型通过检测细胞起源(COO)相关蛋白表达,可近似的翻译GEP信息,并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在单纯化疗时代,GCB型预后显著优于非GCB型。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学免疫治疗时代,GCB型与非GCB型预后差异不断缩小,IHC分型的预后价值受到质疑。然而,绝大多数IHC分型预后研究来自西方国家,本研究进一步探讨IHC分型在我国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4例2006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病理科诊断的初诊DLBCL患者。运用IHC检测患者活检石蜡组织标本中4种IHC分型中相关抗体表达情况。联合IHC与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与BCL2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和相关性分析,比较了4种IHC分型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在144例接受化学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分析4种IHC分型在DLBCL中的预后价值,并联合MYC或BCL2基因异常优化IHC分型的预后价值。结果:在244例初诊DLBCL患者中,4种IHC分型(Hans分型、Choi分型、Tally分型和Visco-Young分型)中GCB型与非GCB型的例数分别为:99和145例119和125例、69和175例、107例和137例。4种IHC分型间一致性为63.52% (155/244)。其中Choi分型与Visco-Young分型一致性最好(95.08%,c2=200.178,κ=0.901)。Choi分型与Tally分型一致性最差(69.67%,c2=44.090,κ=0.387)。在化学免疫治疗时代,无论是COO相关蛋白或IHC分型,预后价值均有限。利用MYC基因异常(MA),我们建立了MA分型。伴有MA患者的总生存(OS)(中位OS:25.7月vs.未达到,P<0.0001)和无进展生存(PFS)(中位PFS:14.4月vs.未达到,P<0.0001)均显著短于非MA患者。结论:MYC基因异常等非COO相关标志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在DLBCL预后判断上优于传统IHC分型。有效的验证与合理的运用下,有望成为DLBCL预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CD10+MUM1+与CD10-BCL6-MUM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特临床特征与预后价值目的:利用IHC,Hans分型运用3种COO标记的表达情况可将DLBCL分为GCB型和非GCB型。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特征。然而,化学免疫治疗时代,Hans分型的预后价值颇有争议。本研究拟分析Hans分型中CD10+MUM1+(双阳组)与CD10-BCL6-MUM-(三阴组)亚组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601例2006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病理科诊断的初诊DLBCL患者。利用IHC检测Hans分型中的相关蛋白表达,分析双阳组与除双阳组外的GCB型及非GCB型间、三阴组与除三阴组外的非GCB型及GCB型间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差异。分别在21例双阳组和三阴组患者中,利用IHC检测了其它3种IHC分型(Choi分型、Tally分型和Visco-Young分型),分析不同IHC分型间的差异。对306例接受化学免疫治疗的患者,分析CD10+MUM1+与除CD10+MUM1+亚组外的GCB型及非GCB型间、CD10-BCL6-MUM-亚组与除CD10-BCL6-MUM-亚组外的非GCB型及GCB型间的预后差异。结果:在601例DLBCL中,双阳组的发生率为13.3%(80/601,95%CI:10.7%~16.3%)。其中61.9%(13/21)患者在Hans分型为GCB型,而在Tally分型被分为non-GCB型,Choi分型与Visco-Young分型结果与Hans基本一致。三阴组的发生率为8.8%(53/601,95%CI:6.7%~11.4%)。其中52.4%(11/21)患者在Hans分型为非GCB型,而在Tally分型被分类为GCB型,Choi分型与Visco-Young分型结果与Hans基本一致。依据Hans分型,本研究中GCB型的预后仍显著优于非GCB组。然而,双阳组与三阴组与其原始COO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双阳组的OS(中位OS:均未达到,P=0.3650)与PFS(中位PFS:47.0月vs.32.7月,P=0.0878)与非GCB组相似,而三阴组的OS(中位OS:均未达到,P=0.9278)与PFS(中位PFS:均未达到,P=0.9420)与GCB相似。结论:尽管Hans分型在化疗免疫治疗时代仍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但准确识别Hans分型中的特殊预后亚组,有助于临床上更好进行预后分层治疗。第三部分MYC或BCL2基因拷贝数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重要预后价值目的:DLBCL是最常见的NHL。国外报道显示,MYC基因异常伴有BCL2或(和)BCL6基因异常的患者具有极差的预后。然而,国内相关研究甚少,MYC、BCL2与BCL6基因的预后价值有待证实。本研究探讨MYC等基因异常在中国DLBCL中的发生率及预后意义。方法:本研究中,我们共收集246例2006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病理科诊断的初诊DLBCL患者。利用IHC与FISH中检测患者活检石蜡组织标本中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基因重排与基因拷贝数情况。分析MYC或BCL2拷贝数异常(CNA)、基因重排、蛋白表达与的预后价值。比较MYC或BCL2基因CNA、基因重排、蛋白表达间的预后差异。并联合MYC与BCL2或BCL6基因,分析双重CNA、双重打击淋巴瘤(DHL)与蛋白共表达(MYC与BCL2蛋白共表达或MYC与BCL6蛋白共表达)间的预后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MYC基因CNA、BCL2基因CNA及双重基因CNA的预后价值。结果:MYC基因CNA、基因重排或蛋白表达均预后不良。其中MYC基因CNA患者的OS(中位OS:15.8月vs.未达到,P<0.0001)与PFS(中位PFS:6.1月vs.29.0月,P<0.0001)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然而,BCL2基因重排与蛋白无显著预后意义。但伴BCL2基因CNA患者的OS(中位OS:24.1月vs.未达到,P<0.0001)及PFS(中位PFS:13.2月vs.74.7月,P<0.0001)显著短于阴性患者。MYC或BCL2基因获得(3-4拷贝数)与基因扩增(≥5拷贝数)之间生存无显著性差异。MYC基因CNA与基因重排或蛋白表达间预后相似(中位OS:15.8月vs.18.3月vs.23.0月,P=0.1228;中位PFS:6.1月vs.9.7月vs.11.6月,P=0.2750)。然而,伴有BCL2基因CNA患者OS(中位OS:24.1月vs.未达到vs.未达到,P=0.0021)与PFS(中位PFS:13.2月vs.37.7月vs.20.7月,P=0.0008)均显著短于BCL2基因重排或BCL2蛋白表达患者。MYC基因CNA伴BCL2基因CNA与经典DHL或蛋白共表达具有相似的OS及PFS。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YC基因CNA(除外PFS)、BCL2基因CNA和双重基因CNA是OS与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伴有MYC或BCL2基因CNA患者预后极差。此类患者需要更加强烈的化疗方案。第四部分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与年龄无关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对EB病毒(EBV)阳性DLBCL的年龄限定为大于50岁的老年患者。多数研究显示,老年EBV阳性DLBCL常提示预后不良。最近研究显示,小于50岁的年轻EBV阳性DLBCL患者同样存在。但年轻EBV阳性DLBCL的预后价值报道不一。本研究探讨EBV阳性DLBCL的预后价值及其与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我们收集了250例2006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病理科诊断的初诊DLBCL标本,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学免疫治疗。利用患者血清标本检测各项临床预后指标,利用IHC与FISH在患者活检石蜡组织标本中检测预后相关蛋白表达及基因重排情况。分析EBV阳性DLBCL与上述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预后指标的相关性。针对不同年龄亚组,纵向分析老年组与年轻组EBV阳性DLBCL与上述预后相关指标的关系,横向分析老年组与年轻组EBV阳性DLBCL之间在上述预后相关指标上的差异。通过生存分析,进一步横向及纵向比较上述亚组在预后上的差异。结果:老年组和年轻组的EBV编码RNA(EBE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1.4%(19/166)和8.3%(7/84),两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466)。无论老年组或年轻组,EBV阳性DLBCL具有相似的不良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组间各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EBV阴性DLBCL患者OS(中位OS:老年组:37个月vs.未达到,P=0.0337;年轻组:36.5个月vs.未达到,P<0.0001)及PFS(中位PFS:老年组:20.7个月vs.未达到,P<0.0001;年轻组:20.5个月vs.未达到,P=0.0010)显著优于EBV阳性患者。老年组与年轻组之间生存未见显著性差异(老年组vs.年轻组:中位OS:37月vs.36.5月,P=0.8058;中位PFS:20.7月vs.20.5月,P=0.8323)。结论:无论老年组或年轻组,EBV阳性DLBCL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不良预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不应以年龄为界划分EBV阳性DLBCL,不论年龄大小,EBV阳性DLBCL为一组疾病,均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大部分(85%)。遗传因素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转化生长因子
颅脑损伤合并脊柱脊髓损伤,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因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而且病情危急,脊柱脊髓损伤常常被掩盖,极易漏诊,导致搬运等过程中脊柱脊髓的二次损伤,因漏诊不能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之所以能流传不衰,给后世文学以极其深刻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价值,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美的享
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世界上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差、病死率极高。在2008年,大约有75万新发现的病例,并有近70万病例死于肝癌。而到
为了回收细粒级矿石中的铁,针对泥矿沉降难,φ38m浓密池能力不足,精矿品位低的现状,提出了工艺改进方案:扩大选别工序能力,由两个系列扩为3个系列;加大矿浆输出量等,每年可多
喹诺酮类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引起各国的重视,建立高效灵敏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是喹诺酮类兽药检测方法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对微生物抑制法、色谱法、免疫法、蛋白芯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