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产业和空间的维度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ranqingiq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90年代以来,以全球价值链分割和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日益兴起。中国凭借着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世界工厂”。国际垂直专业化为国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中国所承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多为零部件生产、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虽然能够吸纳大批非熟练劳动力,但由于缺乏技术含量,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内产业升级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故本文将探讨国际垂直专业化在行业和地域上的不同表现,并分析其对就业的影响。  基于H-O模型的Stolper-Samuelson定理是阐述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要素报酬的经典理论,也可以间接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若一国拥有丰富的熟练劳动力,出口的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会促使国内熟练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并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价格的下降。Feenstra在中间品贸易盛行的背景下,构建了简单投入品模型和连续中间投入模型来分析中间品贸易对不同类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间品贸易都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现状,构建了理论模型和两个传导路径,并用计量实证的方法进行了检验。  在产业维度上,利用HIY方法测算出不同行业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分别对高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和全部行业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会损害整体就业和高技能人才就业,但高技术行业的垂直专业化会增加高素质人才的相对需求。  在空间维度上,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得到全国31个省市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中的进口中间品,进而求得各省市的垂直专业化份额。通过对东中西部和全国省市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区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可以提高就业人口的平均薪酬,但是会减少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最后从企业、政府和就业者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贸易模式已逐渐转换成全球整个价值链条下的产业内或产业间分工形式,全球价值链愈发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各
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技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逐渐加大境外R&D投入、合作与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R&D国际化网络。当前我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在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今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竞争日益激
期刊
作为组织动力学的核心课题,上下级关系研究在关系导向和权威导向的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正日益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关于上下级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获得空前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的外商也开始投向中国这个具有巨大的潜力的市场,而外资的大量进入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湖北省自改革开放后,也不断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自2005年7月,到2010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达24%。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二次汇改”,人民币汇率更是屡创新高。目前,人民币升值问题早已受到国内外的
期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大量未得到有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