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 A)在大鼠脊髓损伤后急性期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9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40±20 g),15只用于行为学评估(BBB运动功能评分)及伤后28天H&E染色,20只分别用于脊髓损伤后6小时及1天的H&E染色,30只分别用于脊髓损伤后6小时及1天的q RT-PCR检测,剩余30只分别用于脊髓损伤后6小时及1天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于行为学评估及伤后28天H&E染色的15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环孢素A干预组(Cs 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3组(n=5)。用于脊髓损伤后6小时及1天H&E染色的2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sham组和NS组2组,每组又按伤后6小时及1天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n=5)。分别用于脊髓损伤后6小时及1天q RT-PCR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各3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sham组、Cs A组和NS组3组,每组又按伤后6小时及1天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n=5)。所有大鼠均在对应时间点收集标本,取新鲜标本用于q RT-PCR检测,取固定、脱水的组织学标本用于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利用大鼠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后1天至28天6个时间点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利用H&E染色及损伤面积统计分析各组大鼠的组织损伤程度,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脊髓损伤后各组大鼠促炎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m RNA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损伤后各组大鼠促炎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相对蛋白水平及表达分布。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BBB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行为学评估:sham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正常,各时间点BBB评分维持在21分左右,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sham组建模成果,未损伤脊髓。脊髓损伤后,Cs A组及NS组的BBB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随观察时间点推移,Cs A组及N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但是,Cs A组大鼠的BBB评分自脊髓损伤后14天起均显著高于NS组(p<0.01,14d、21d、28d;p>0.05,1d、3d、7d),这说明脊髓损伤后CsA治疗有利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2、组织学评价:脊髓损伤急性期的H&E染色切片可见,sham组无论是在摘除椎板后6小时还是1天,其脊髓组织结构致密、形态规则、蝶形灰质区与白质区分界清晰,未见明显出血、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空腔形成等病理改变。而SCI组在脊髓损伤后6小时可见明显的灰质结构破坏、损伤区出血、水肿形成、炎症细胞浸润、细胞空泡化等病理改变。SCI组在脊髓损伤后1天的病理改变与伤后6小时基本类似,水肿形成及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脊髓损伤晚期的H&E染色切片可见,脊髓损伤后28天,Cs A组及NS组的脊髓组织均有坏死空腔形成、胶质疤痕包裹、晚期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利用IPP 6.0软件对损伤中心区的面积进行统计,发现Cs A组的损伤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NS组(p<0.01),说明Cs A治疗可减轻脊髓的病理损伤程度。3、分子生物学检测:脊髓损伤后6小时,Cs A组与NS组脊髓组织的IL-1β、IL-6、TNF-α的m RNA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1),说明脊髓损伤可诱导大量促炎因子的转录。但是,Cs A组脊髓的IL-1β、IL-6、TNF-α的m RNA水平却显著低于NS组(p<0.01),这说明Cs A治疗可降低髓内促炎因子的转录水平及局部炎症反应。脊髓损伤后1天,各组间IL-1β、IL-6、TNF-α的m RNA水平对比趋势与伤后6小时基本一致。脊髓损伤后6小时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1β、IL-6、TNF-α主要在脊髓灰质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浆表达。计数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及总细胞数,各组各因子的阳性细胞百分比统计显示,Cs A组与NS组脊髓组织的IL-1β、IL-6、TNF-α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1),说明脊髓损伤可诱导大量促炎因子的蛋白表达。而Cs A组脊髓的IL-1β、IL-6、TNF-α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却显著低于NS组(p<0.01),这说明Cs A治疗可降低髓内促炎因子的蛋白表达及局部炎症反应。脊髓损伤后1天,各组间IL-1β、IL-6、TNF-α的蛋白水平对比趋势与伤后6小时基本一致。结论:1、CsA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2、Cs A治疗能减轻脊髓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3、Cs A治疗能降低脊髓损伤急性期髓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的m RNA及蛋白水平。4、Cs A可能是通过减轻脊髓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而减缓继发性脊髓损伤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