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芽生长点和分蘖节遗传转化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qf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小麦转基因,遗传转化率低操作复杂、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河农825、河农827、河农58-3和周麦18为受体材料,以来自水稻的OsDREB2.2为供体基因,探讨了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芽生长点和分蘖节转化技术,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以小麦芽生长点为受体,小麦萌动5h给予三级和四级创伤,侵染后的再生芽率分别为69.35%、54.66%,转化率以四级创伤较高,为3.64%。小麦萌动15h掰除胚芽鞘,对芽生长点给予一级、二级和三级创伤,侵染后的再生芽率分别为37.06%、30.02%和
其他文献
为了发挥喜凉蔬菜与糖用甜菜的区域生产优势,本项研究以充分利用滩洼地貌优质农田地气资源为核心,在白菜高温育苗移栽、实现早种早收的基础上,通过甜菜与白菜的间作种植,探索白菜、甜菜间作群体的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关键技术。试验对甜菜与白菜间作群体生长发育特性、土壤水分利用效果、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养分吸收特性及不同种植密度与生长调控对甜菜产量、品质、生长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室内测定与试验,
学位
为了明确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个体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超高产冬小麦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0-2011的小麦生长季,以连续实现冬小麦9000 kg/hm2以上超高产水平的藁城市宜安村超高产麦田为试验地,以当地推广品种石新828为材料,进行了总施氮量240 kg/hm2的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的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追
学位
土壤干旱为世界性农业障碍,因而作物对水分胁迫响应特征成为有目的地创新农作技术,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为保障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春播安全成苗,本文以完全控制环境为基础,通过人工确定水分梯度,设计了砂质栗钙土与草甸栗钙土2种土壤类型下水分对亚麻、莜麦、玉米、谷子、芸豆等5种作物出苗的影响、水分和温度双因素对亚麻出苗的影响以及水分和播种密度对玉米出苗的影响等3个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与5种
学位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条件下的水培方式,以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三个试验:试验一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NaCl胁迫下不同处理时间棉苗生长生理的影响;试验二研究SNP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棉苗生长生理的影响;试验三研究不同浓度SNP对棉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处理时间延长,100 mmol·L~(-1)NaCl严重抑制棉苗生长,株高和茎粗增长缓慢,出叶速度减慢,
学位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根入药,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显著临床疗效,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大宗中药材。本试验以温85-5地黄为材料,研究地黄扩展蛋白基因在不同器官表达情况,分离克隆主要在地黄块根内表达的RgExpA1基因的全长;分析地黄叶片和组培苗对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通过GUS基因在地黄叶片中
学位
试验于2010-2012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进行。试验由三个部分组成:1.品种比较:选择生育期不同的6个品种进行比较;2.夏玉米灌浆期灌溉对玉米产量、小麦底墒水和小麦苗期水分效应的作用:设置两个处理,玉米收获前15天左右灌溉和不灌溉。3.夏玉米不同行距配置的抗倒伏效果比较,相同密度下设120cm等行距、株距10cm和60cm等行距、株距20cm两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能
学位
小麦幼胚培养能力高、植株再生能力强,被认为是转基因最理想的外植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研究有助于推动小麦基因工程育种的进程。本研究以不同小麦基因型的幼胚为受体材料,通过筛选高培养力基因型,改良诱导培养基和愈伤分化再生等途径,优化了小麦幼胚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进行EeAP2-1.1、OsDREB2.2等抗逆转录因子的遗传转化,并对
学位
目前,全球范围内小麦育种种质资源遗传基础日益狭窄,遗传多样性急剧下降,其后果不仅使作物产量和品质改良的工作难度加大,而且使作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减弱,因此对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展开研究和保护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已经在表型水平、生化水平、分子水平等方面展开了对小麦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改良。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农作物一样,由于在育种过程中大量使用一些相同亲本,导
学位
干旱、盐渍和低温等非生物逆境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抗逆性亟待提高。目前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作物改良是较为有效的途径,而植物对干旱、盐渍及低温耐性的强弱往往不取决于某一单个因子,其性状大都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利用单一基因,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植物的抗旱性或耐盐性,但不能使植物的抗逆性得到较为理想的综合改良。因此,从改良或增强一个关键的转录
学位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分别从抗黄萎病品种海岛棉Pima90-53和陆地棉冀棉20中克隆得到抗黄萎病相关基因GbST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和Gh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构建了基因超表达载体pGN-GbSTK和pBI121-GhGST,并在拟南芥和烟草上初步验证了基因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Real time-PCR技术,分析不同抗病棉花品种在黄萎病菌诱导前后基因的表达差异及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