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开放性尿道吻合术与经尿道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PFUD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至2017年8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12例男性PFUDD患者,均经尿路造影、尿流动力学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尿道狭窄或闭锁,排除了神经源性膀胱、尿道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年龄在20~72岁之间,平均47.6±11.7岁;病程3个月至32个月,平均8.8±6.0月。全部患者均为伤后延期手术,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激光组:行经尿道钬激光内切开术,共52例,均为首次手术;吻合组:行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共60例,其中包括12例钬激光内切开术后再狭窄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的年龄、病程、狭窄长度、最大尿流率(Qmax)、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留置导尿管天数、再狭窄率、尿道扩张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入组的112例尿道狭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一般情况指标对比:年龄、病程、狭窄长度、术前Qmax等指标,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中情况对比:吻合组手术时间92~310min,平均为158.3±46.5min,激光组手术时间20~66min,平均为40.7±12.5min,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吻合组估算术中出血量90~410ml,平均为175.3±64.4ml,激光组估算术中出血量5~70ml,平均为31.3±15.8ml,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住院期间情况对比:吻合组切口感染、局部血肿、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高于激光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组尿路感染发生率略低于吻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长期随访情况对比:经随访6个月后,激光组患者尿道再狭窄率(26.9%)高于吻合组(5.0%),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随访12个月后,激光组患者尿道再狭窄率(63.5%)明显高于吻合组(8.3%),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狭窄长度≤1.0cm的患者中激光组的再狭窄率(36.4%)高于吻合组(3.7%),在狭窄长度>1cm的患者中激光组的再狭窄率(83.3%)明显高于吻合组(12.1%),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吻合组内狭窄长度>1cm的患者与狭窄长度≤1cm的患者再狭窄率相似,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内狭窄长度>1cm的患者再狭窄率(83.3%)明显高于狭窄长度≤1cm的患者(36.4%),组内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组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术后Qmax少于吻合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组术后尿道扩张次数高于吻合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吻合组术后勃起功能障碍(ED)、一过性尿失禁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略高于激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可作为PFUDD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尤其在治疗狭窄长度>1cm或严重闭锁等复杂病情的患者,疗效肯定;2.经尿道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PFUDD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疗效与狭窄长度呈负相关,狭窄长度>1cm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高达83.3%;3.钬激光内切开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可应用于无法耐受开放手术且狭窄长度≤1cm的单纯性PFUDD患者,临床上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以提高远期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