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根据2021年的最新人口统计,全国共计14.1178亿人口。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导致土地利用格局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巨大影响,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既能够有助于当地政府进行相关政策的实施,又能促进推动土地资源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而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靖江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根据2021年的最新人口统计,全国共计14.1178亿人口。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导致土地利用格局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巨大影响,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既能够有助于当地政府进行相关政策的实施,又能促进推动土地资源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而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靖江市为江苏省县域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拥有长江岸线52.3公里。据相关资料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因此当地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大量人口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承受巨大压力,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的分析研究迫在眉睫。本次研究选取了靖江市为研究区,选择2009年、2014年以及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时间序列为主,从不同角度剖析靖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ENVI软件以及Arc GIS平台支持下,建立完全基于遥感信息的RSEI指数模型,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情况,最后对靖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关系进行可视化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借助ENVI软件,对靖江市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通过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转化方向以及驱动力四个方向来分析靖江市2009-2019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得出结论:(1)2009-2019年间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总体趋势呈现出“四增加两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草地、建设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量均呈现出上涨趋势,分别增加了13.60km~2、12.71km~2、96.70km~2、0.65km~2,耕地、水域的面积量下降,分别减少了118.98km~2、1.68km~2。(2)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角度来看,耕地和建设用地两者之间的转化率较高,93.69%的建设用地面积转出为耕地,水域的面积变化相对平稳;林地的面积虽小但在研究期间变化速度最快;空间上看,耕地的空间聚集性最强,未利用地的波动幅度不够稳定。(3)从驱动力来看,对土地利用变化有直接影响的13项指标中,与该区域林地成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性的指标较多,系数高达0.90以上的指标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为经济增长因素。耕地和建设用地均与年末总人口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性,为人口因素。综上,对靖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按降序排列分别为:经济因素、技术进步因素、人口因素。(2)通过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绿度指标(NDVI)、湿度指标(WET)、热度指标(LST)、干度指标(NDBSI)四个指标构建生态遥感指数(RSEI)并分析2009年、2014年、2019年各年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1)其中三期数据中绿度指标先增加后减少,湿度指标保持增加态势,热度指标先上升后下降,但高于研究初期数值,干度指标持续上升。(2)对四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形成遥感生态指标,结果显示:绿度指标和湿度指标均为正指标,能给靖江市生态环境质量带来促进效果;RSEI均值总体下降了0.044,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良好”级变成“中”级。(3)对RSEI进行差值分析,2009-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面积为108.7119km~2,主要为西南部以及东部马洲岛区域,变差区域面积为155.4093km~2,主要为沿江码头工业区、中南部城市建设主城区。(3)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topsis熵权法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别与遥感生态指数进行拟合,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结论:2009-2019年靖江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性从极不耦合状态转向勉强耦合状态,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生态损益型,且有较大波动。因此,建议靖江市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力争保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回馈,耕地和林地能给靖江市生态环境质量带来正向作用,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会降低生态环境质量,而靖江市属于耕地为主,建设用地不断外扩的总体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靖江市更应注重将土地与生态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正>2月底,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这是继去年8月发布《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版)》以来,国家层面指导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所出台的又一项重要文件。有关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标准规范、经费保障、社会化应用等业内关注的话题,在文件中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披露。其中,实景三维被明确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中国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是数字政府、数字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受自然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近年来干旱事件在全球各地频繁发生,水资源短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展干旱监测及评价,对及时缓解干旱、保证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主动抗旱减灾具有重大意义。干旱指数作为旱情监测及评价的重要工具,可以直观、准确、定量表征干旱的强度、时空分布等特征。传统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空间数据在各行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二维数据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三维空间信息获取的需求,三维化的数据需求日趋显著。目前出现了各种获取三维空间数据的新技术,包括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都可以采集所需要的三维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研究。但是各技术也具有局限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因其采集的影像分辨率较
目前,常用的洪水淹没分析模型包括无源分析模型和有源分析模型两类。为了检验这两类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吉林省永吉县为例,利用MATLAB编程语言分别采用无源和有源分析模型对不同洪水水位下的淹没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水文连通性强的情况下两种模型无明显差别,而在水文连通性较差时适用有源分析模型;研究区除东南方向部分区域连通性较差外整体连通性很强,因此在东南方向部分区域宜采用有源分析模型,而
由于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和建筑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降低,一些建筑工地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加之国家提出了“双碳”战略的目标,所以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型升级,从工地建造向工厂制造转变。装配式建筑也因此迎来了发展契机,由于建造方式的变革,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挑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装配式建筑质量影响因素,并将其划分成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环境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对影响因素进行
住宅楼项目通常是建设周期不短、施工工艺复杂、存在一定风险的大型投资项目,如何在工程项目前期阶段准确预测住宅楼项目建筑成本对地产企业投资决策及后续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方法,研究当下地产企业住宅楼项目建筑成本预测问题,为后续实验和实际项目的成本管控提供参考。首先结合工程造价知识和实际样本数据,确定住宅楼项目建筑成本预测模型指标体系。先将样本数据集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归一
当前建筑业发展有着从传统劳动主导型产业转型成为技术主导型产业的急切需要。十九大以来,装配式建筑应用在我国新建建筑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然而当前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合理地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首先就需要在规划阶段进行合理的成本预测以及确定装配式建筑各个阶段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加以控制。首先,基于当下国内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背景,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成本与
<正>杭州市作为浙江省自然资源厅首批三维立体“一张图”试点,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先行先试,已初步建成地上、地表、地下三位一体的杭州市域三维实景底图。2022年以来,杭州市全面贯通应用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并基于三维立体“一张图”,打造了一系列实用、管用、好用的市级特色场景,持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我国经济产业方式的绿色转型,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而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能源消耗高、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绿色转型升级,自新冠疫情暴发后,医院建筑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对医院建筑的绿色改造工作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医院建筑发展现状,对医院建筑绿色改造的潜力进行评价研究,助力我国建筑业的绿色转型。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研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建筑质量,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式,装配式建筑改变以往传统的建造方式,以往传统建造方式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低下、劳动效率不高、施工周期长、建筑成本逐年上升等问题,所以装配式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趋势,相比而言,装配式建筑具有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施工周期短、建筑成本低等优点。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发展时间较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