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7年-2019年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进行相关试验,研究常规条播、井字型播种、先播后旋匀播、先旋后播匀播四种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南疆主栽品种邯郸5316、新冬22、新冬56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机械化均匀种植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品种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机械化均匀种植条件下设置125 kg·hm-2、167 kg·hm-2、208 kg·hm-2、250 kg·hm-2和292 kg·hm-2等5个播量,研究播量对机械化均匀种植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适宜南疆冬小麦高产的种植方式,筛选适宜的主栽品种及播量。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冬小麦茎蘖总数呈单峰曲线趋势,拔节期达最大值。井字型播种、先播后旋匀播、先旋后播匀播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茎蘖总数;返青后,先旋后播匀播处理总茎蘖数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常规条播处理成穗率最高,先旋后播匀播处理成穗率最低。不同播种处理冬小麦总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先旋后播匀播>井字型播种>先播后旋匀播>常规条播,较常规条播处理分别提高15.71%、4.99%和3.13%,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先旋后播匀播处理均最高;除越冬期间,先旋后播匀播处理较常规条播处理各生育阶段分别提高21.74%、63.18%、15.93%、3.90%;常规条播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最大,先旋后播匀播处理最小。先旋后播匀播处理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其余处理,与常规条播处理差异显著;冬小麦产量表现为先旋后播匀播>先播后旋匀播>井字型播种>常规条播,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先旋后播匀播处理较常规条播处理增加31.71%。2、机械化均匀种植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机械化均匀种植条件下新冬22分蘖能力较强,茎蘖总数整体显著高于邯郸5316、新冬56;新冬22茎蘖成穗率最高,邯郸5316次之。总干物质积累量新冬56最大、新冬22次之,与邯郸5316差异显著;新冬56生物产量较高,无效分蘖退化严重,营养生长过剩;新冬22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呈现较好增长,有较强的同化物转运能力,抽穗期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贡献最大。最终产量,新冬22较新冬56、邯郸5316提高0.68%、4.62%;收获穗数,表现为:新冬22>邯郸5316>新冬56;穗粒数,表现为:新冬56>邯郸5316>新冬22;千粒重,表现为:新冬22>新冬56>邯郸5316;新冬22增加收获穗数、显著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新冬56显著增加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较邯郸5316产量高出3.91%。3、播量对机械化均匀种植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机械化均匀种植条件下冬小麦茎蘖总数在越冬前、拔节期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在返青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随播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在250 kg·hm-2播量下达最大值;茎蘖成穗率随播量增加而降低,表明合理的播量有利于小麦成穗。返青期,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播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其余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随播量增加而增加趋势。抽穗期前,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随之减少。均匀种植下冬小麦收获穗数随播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250 kg·hm-2播量处理下最大;穗粒数随播量增加逐渐降低;千粒重随播量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产量随播量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在208 kg·hm-2播量处理下达最大值;经济系数随播量增加整体先增加后降低,在208 kg·hm-2播量处理下最高。适宜的播量有利于收获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提高,从而获得较高产量,取得最大经济系数。先旋后播匀播处理的均匀播种有利于冬小麦茎蘖发生,成穗率较低,群体空间更加协调,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新冬22较适宜机械化均匀种植模式,最适播量为208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