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软骨下囊性变(Subchondral bone cysts,SBC)的组织病理学及术前影像学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疾病软骨下囊性变在病理学及影像学上的特点差异,为寻找二者软骨下囊性变的可能发病机制及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保留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DDH及ONFH股骨头标本各10个,其中DDH患者Crowe分型,Ⅲ型9例,Ⅳ型1例,女性8例,男性2例,右侧6例,左侧4例,年龄:38岁~75岁,平均60.5岁,髋关节疼痛病史3-20年,平均13.47年。ONFH患者ARCO分期,Ⅲ期5例,Ⅳ期5例,男性7例,女性3例,右侧5例,左侧5例,年龄35岁~65岁,平均52.4岁。髋关节疼痛病史5-15年,平均6.15年,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定位模糊的深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平时靠自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所有病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6.5~50分,平均47.8分。术前检验患者血沉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在正常范围,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结缔组织病及类风湿性疾病关节炎的患者。同时回顾性整理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髋关节X线平片、CT、MRI)。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确定取材部位,术中对切除的股骨头及髋臼进行大体观察,分析髋臼软骨的变化并记录术后取下的新鲜的股骨头标本外形轮廓,软骨表面颜色、光滑度及磨损情况,是否塌陷及塌陷程度。边缘骨赘形成。以电锯沿颈干角所在冠状平面剖开,大体观察两种病变股骨头剖面特点,软骨下囊性变的大小、形状,数目等特点,将术后标本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
结果:1、影像观察:DDH软骨下囊变紧靠关节面侧,并与关节腔相通,关节间隙变窄,CT上可清楚看到囊性变表现为“串珠样”及“对吻症”;MRI上囊性变表现为圆形水样信号,分界清;ONFH软骨下囊性变主要分布在股骨头深面坏死部位,大部分在股骨头侧,未见对吻现象,CT上未观察到“串珠样”及“对吻症”。2、大体观察:DDH股骨头大体标本可见股骨头增大,负重部位表面软骨磨损甚至缺失,股骨头剖面可见囊性变位于缺损的表面软骨下并与关节腔相通,腔内为液体或灰白色胶冻样物质,腔周可见透明角质硬化带;ONFH股骨头大体标本表面软骨表现为剥脱或完整,剖面可见囊性变位于坏死区,腔内为砂砾状无定形骨坏死物质。3、镜下观察:DDH软骨下骨小梁折断或压缩,可见通道或裂隙连接关节腔与软骨下囊腔,裂隙可呈直线型、倾斜及弯曲型。腔内可见软骨碎片及深染的无定型物质,囊腔开口处被大量的纤维软骨填塞,多腔的分割线为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变形坏死,软骨内空骨陷窝增多,腔周骨小梁内也可见空骨陷窝;ONFH表面软骨龟裂、增生、纤维化,潮线不清或消失,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空骨陷窝增多,软骨下骨小梁增厚变粗,基质不均,坏死骨小梁呈无结构云片状,坏死吸收后呈空泡样网状结构,囊腔内为无定性嗜酸性物质,为坏死碎裂的骨小梁。周围为疏松结缔组织或增生的骨小梁,囊性变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分化成骨或软骨组织。
结论:1、DDH髋臼发育浅平,软骨下囊性变在髋臼及股骨头双侧发病,并呈“对吻症”及“串珠样”分布,关节间隙变窄,此特点可作为与ONFH软骨下囊性变的鉴别依据;2、DDH囊性变与压力性骨吸收及局部骨坏死吸收相关,ONFH囊性变与坏死骨吸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