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毛竹、雷竹以及桑树根围的土壤为主要对象,于2007-2010年间分别对其根围土壤中洋葱伯克氏菌群(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简称Bcc)的分布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用洋葱、苜蓿和生菜致病模型对获得的Bcc菌作了致病毒力研究,探测不同植物根围来源以及不同基因型菌株间的毒力程度,为评估Bcc菌对人体的潜在致病性提供依据。鉴于杏果腐的病原细菌Burkholderia seminalis对人体存在的潜在威胁及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探索了壳聚糖对B. seminalis的抑菌效果及机制,以期找到安全有效防治Bcc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和人体病害的方法。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采用2种选择性培养基(PCAT和TB-T)对毛竹、雷竹和桑树根围土壤中的Bcc菌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到1127株Bcc疑似菌。通过对这些细菌进行recA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共确定了666株Bcc菌,其中287株来源于毛竹根围土壤,222株来源于雷竹根围土壤,157来源于桑树根围土壤。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以及MnlⅠ对来源于毛竹、雷竹和桑树根围的666株Bcc菌的recA基因片段进行了限制性酶切分析(RFLP)。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根围土壤来源的Bcc中,共发现了11种不同的HaeⅢ-RFLP图谱(D, E, G, H, J, T, M, K1,L1,L2和L3),其中7种图谱与文献报道的一致,4种(K1,L1,L2和L3)为本研究新发现的图谱。表明在这些环境中,Bcc菌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2)采用recA-HaeⅢ限制性酶切分析、基因型特异性引物扩增,recA基因的序列分析和MLST技术对666株来源于毛竹、雷竹和桑树根围土壤来源的Bcc菌进行了种群分析。在毛竹根围土壤中存在B. stabilis, B. anthina, B. pyrrocinia和B. arboris 4个种,其中以B. pyrrocinia的菌株数量最多,占毛竹来源Bcc菌总数的67.2%;雷竹根围土壤中存在B. cepacia, B. anthina, B. pyrrocinia和B.arboris 4个种和Bcc group H,其中以Bcc group H和B. anthina菌株占多数,分别占雷竹来源Bcc菌总数的48.2%和38.3%;桑树根围来源的Bcc菌中,存在B. cepacia、B. cenocepaciaⅢA、B. cenocepaciaⅢB、B. stabilis、B. anthina、B. pyrrocinia、B. arboris和B. diffusa8个种,此外也有部分Bcc group H菌株,其中以B. cepacia为优势种,占桑树来源总Bcc菌数的61.1%。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B. pyrrocinia, Bcc group H和B. cepacia分别为毛竹、雷竹和桑树根围土壤中的优势种。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18株Bcc菌的代表菌株进行了序列分型研究,发现了17种不同的序列型(ST型),并且均为本研究新提交,说明环境来源的Bcc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对分离自毛竹、雷竹和桑树根围的Bcc菌进行了洋葱、苜蓿和生菜的致病性研究。对洋葱鳞茎的致病力以B. pyrrocinia最强,9株未鉴定菌株最弱。对苜蓿幼苗以B. arboris的毒力最强而B. anthina最弱。对生菜的致病力以Bccgroup H和B. pyrrocinia最强,B. anthina几乎无致病毒力。总体而言,来源于根围土壤环境中Bcc菌对生菜的致病毒力较低,尤其是B. anthina对三种测试植株都不致病,表明环境来源的菌株对人体的风险较小。(4)本研究就三种壳聚糖对杏果腐病原菌B. seminalis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此外,壳聚糖对B. seminalis的抑菌机理则通过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外膜的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以及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等实验进行探索。结果发现,2 mg/mL的酸溶性壳聚糖能有效抑制B. seminalis的生长;壳聚糖通过破坏细胞外膜,溶解细胞壁,造成细胞渗透压失常以及在细胞外形成壳聚糖层等多种方式抑制B. seminalis的生长;壳聚糖对B. seminalis的生物膜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在保护果蔬不受B. seminalis的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