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译论的肇始阶段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对佛经思考。从一开始,中国传统译论就从丰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寻求灵感和依托,以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从而使中国传统译论带上了浓厚的传统国学味道,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译论的独特特点,并对中国译学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决定了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语言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基础上的西方翻译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它们以其鲜明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引起了中国翻译界的极大兴趣。从一开始,它们便与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国传统译论进行了一番接触。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有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但最终表现出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趋势。它们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中西两种思想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学术交流中,深受中国传统译论影响的中国译学学者,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本文通过关注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分析中国译学学者面对西方译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旨在揭示出在接受西方译论的过程中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它们对中国译学发展的危害,相信这对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译论,以及如何更好的借鉴和吸收西方译论,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从而有益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由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西方译论大多属于建立在语言学、交际理论、符号学等基础上的科学派翻译理论,它们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异常活跃的讨论和思考,因此本文关注的焦点便集中在对该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的考察上,主要涉及J.C.Catford,PeterNewmark,EugeneNida,ErnstGutt等人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情况。其中,特别关注了Nida理论在中国从大受欢迎,到遭到质疑和批评这一变化过程,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这种对某一理论忽冷忽热的现象正是中国翻译界未达到完全成熟的表现。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西方译论引入中国以前的传统译论进行了历史的描述和评价,认为中国传统译论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对中国译学学者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决定了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道路必然是曲折的。该章的第二部分对西方译学的传播和接受作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两种现象:(1)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对西方个别译论家的特殊关注,而对其他译论家相对冷落;(2)对奈达理论忽冷忽热。说明这些都是中国翻译界不完全成熟的表现。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奈达理论在中国从受到极大欢迎,到遭到批评,甚至排斥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指出中国传统译论及其影响对中国学者接受奈达理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揭示出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章以奈达理论为例,尝试性的提出如何正确客观的对待和评价引进的别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