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经济实体乃至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状况和矛盾。由于经济特性以及所遭受的外生冲击不同,世界各个经济实体的经济波动所表现出的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但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周期波动不仅仅表现出各自的特性,而且日益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协动关系。 本文沿着中国自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遭受的外生因素冲击出现变化,即源自国内的外生冲击逐步弱化,而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等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逐渐增强这一思路,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以传统的计量分析技术为基础,应用国外学术界有关时间序列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MSE)技术等,对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全面深入的探索。重点研究了中外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因素、中国与世界(或有关区域、国家)经济波动的相互冲击及其反映等问题。 全文共分五部分。在第一部分(即第一、二章)导论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第二部分(即第三、四章)以外生冲击变化作为研究的主线,探讨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性以及外生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周期的影响,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相互传导的机理。研究显示,外生冲击的类型及冲击力度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及周期的波动特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波动等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强,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逐渐显现。随着中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将加快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可以预期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将会显著增强。 第三部分(即第五章)研究了中外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经济开放的现阶段,贸易渠道和直接投资渠道无疑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传导的主渠道,同时,金融渠道、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定量研究显示:在贸易渠道中,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中外经济周期的传导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中外直接投资强度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程度呈正向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关系,中外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趋同性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程度也成正向关系,而中外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越高,则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程度就越低。 第四部分(即第六、七章)从冲击传导的角度,进一步对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凭借时间序列分析技术,以世界整体、欧盟区域、东亚区域、美国以及日本为研究样本,以GDP增长率波动、总贸易(或双边贸易)增长率波动以及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波动这三大变量相互间的冲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外经济波动相互冲击的力度及其反映的敏感程度。另外,也分析了中国与世界(或上述样本区域、国家)GDP增长率间所具有的协整关系。 第五部分(即第八章)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根据所得出的结论,从宏观经济调控原则、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和直接投资、政策协调、产业结构演进以及日益显现的世界基础性资源供给冲击等五方面,对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波动冲击、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安全运行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充分把握不断变化的外部冲击动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及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抵御世界经济波动负面冲击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新是博士论文的价值所在。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开拓:一是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二是深入地研究了贸易流量变化与中外经济周期协动性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在中外经济周期的传导中起着突出的作用。三是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主要伙伴间的直接投资、外债、货币政策的趋同性、财政政策的趋同性以及产业结构差异对中外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四是应用国外学术界有关经济计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冲击反映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世界整体(或有关区域、国家)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如GDP增长率、双边贸易额增长率及流入中国的FDI增长率)的变化对双方的相互冲击及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