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河南省235个方言点的极性问材料,从地理类型学和语法化的角度分析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及语法特征,绘制关于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图,全面描写并深入分析河南极性问的特点及历史演变。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三方面的内容:(1)河南省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河南方言的内部分区;(2)河南方言及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3)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布点情况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介绍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分类,根据疑问句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将极性问分为两大类(是非极性问和反复极性问),四小类(疑问语气词极性问、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疑问副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第三章讨论豫北晋语极性问的类型特点和地理分布,并从语言接触和移民的角度分析豫北晋语区的过渡性特征的成因。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对河南方言官话区四种极性问的句法特点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依据类型分析的需要,选取典型方言点,对该类极性问的类型学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选取的方言点在语言类型上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对该点极性问的句法特征和地理分布情况的分析表明,河南方言四种极性问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分布和演变与河南地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讨各类极性问的历史演变路径。疑问副词极性问的雏形最早见于秦汉时期,大量出现于明代。疑问语气词极性问、附加否定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最早的形式都是“VP-NEG”,随后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产生了附加否定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随着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的句末否定词意义逐渐虚化,进而产生疑问语气词极性问;动词变形极性问虽然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但应属于当时某方言的用法,直到明代以后才广泛使用。第八章分析各类极性问在河南方言中的混用情况。第九章结合近现代反映河南方言语言面貌的文学作品《歧路灯》,分析十八世纪以来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句法特点,并与今河南方言极性问进行比较,梳理河南方言极性问的演变过程。第十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的结论是,河南方言不同类型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反映不同的历史层次;黄河沿岸的河南核心方言作为强势方言向邻近地区扩散,而边界地区的方言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语言接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