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是耳鼻喉科的一类常见疾病。研究显示在新生儿早期进行无创耳模型(耳廓矫正器)治疗耳廓形态畸形取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但目前缺乏对于具体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且关于超龄患儿的矫正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耳形态测量探讨无创耳模型的疗效,通过多种评估指标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耳廓畸形类型对疗效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比佩戴耳模矫正器治疗前后的耳廓形态数据探索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的婴儿使用无创耳模型治疗的效果,并结合对治疗周期的比较、医生对治疗后耳廓外观疗效评级、家长对耳廓畸形矫正后耳廓形态的满意度(视觉评估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探讨不同年龄及不同畸形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病人中,挑选并纳入86例身体健康、仅患有单侧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畸形为耳轮畸形、隐耳及杯状耳其中一种)的患儿入组,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使用EarWell耳廓矫形器进行矫治,治疗结束后比较耳形态数据变化,并结合多种评估指标探索不同初始治疗年龄以及不同类型耳廓形态畸形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耳模型矫正器治疗前后耳形态数据中容貌耳长、容貌耳宽、形态耳长、形态耳宽以及颅耳间垂直距离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耳颅角治疗前后数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2、入组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8.69±12.39周,依据开始治疗年龄分为2周-6周组、6周-3月组、3月-6月组,在总体样本中分别占比29.07%、38.37%、32.56%。不同年龄组的治疗周期、医生对疗效的等级评定、家长对疗效的VAS评分以及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3、纳入研究的三种耳廓畸形为耳轮畸形、隐耳及杯状耳,在最小年龄组2周-6周组中分别占比44.00%、44.00%、12.00%。从医生对疗效的等级评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4、开始耳模治疗的年龄与耳廓畸形类型与纳入本次研究的疗效相关指标治疗周期、VAS评分、疗效等级评定以及不良反应均相关(P<0.05),性别与疗效指标不相关(P>0.05),且治疗前后容貌耳长差值与疗治疗周期、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无创耳模治疗能有效矫正婴儿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2、不同的初始治疗年龄对疗效有影响,在出生6周以内开始佩戴耳模矫正器的效果最佳,但6月龄以内的超龄患儿也可通过延长治疗周期来矫正耳廓部分的形态畸形;3、在2周-6周组中,纳入本次研究中的三类耳廓形态畸形中医生对治疗后耳廓外观形态评级最好的的是隐耳,其次为耳轮畸形,而后为杯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