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异、研发强度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非线性门槛回归技术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技术进步不只取决于国内的技术要素,同时也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本国的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这一现象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国内外学者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母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但在中国是否存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这一基础性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学者们虽然意识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着地区性的差异,但没有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深入挖掘原因;其次,过于强调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忽略了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形成机制的研究,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证分析是没有意义的。  理论研究部分,首先本文就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梳理,从对外直接投资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出发,把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母公司主要通过海外研发要素吸纳机制、内部整合机制、技术成果反馈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等五个机制吸收东道国的先进技术。所以说母国的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从五个机制入手,本文认为技术差距和研发强度影响母国的吸收能力,而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可能具有门槛效应。  实证研究部分,根据理论研究的结论,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模型,引入技术差距、研发强度和技术溢出的交叉项,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着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是交叉项所表示的线性影响是不显著的,由此判断可能存在着理论中提到的门槛效应。因此,在第一个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门槛模型,分别以技术差距、研发强度作为门槛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对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存在着双门槛,研发强度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这和理论部分的研究相符。  根据理论和实证得出的结论,本文认为,技术差距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最大的影响因素,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该合理地选择投资目的地,向技术差距适中的目的地和投资领域倾斜,同时也要注意研发投入的结构性调整,推动研发和创新人才梯度建设。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征,金融衍生品亦是如此,其功能、作用受到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时时刻刻发生着改变,具有很强的时变性。长期以来,金融市场的这种时变性由于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和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先后推出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和产业政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从国家层面看,各国农产品贸易都经历着自然、经济、政治因素导致的波动,使得世界农产品贸易总体波动较大。从时间进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