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

来源 :福建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采用后外侧入路经纤维环穿刺抽吸髓核建立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分析其可行性和优点,并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测分析,再现椎间盘退变过程的客观发展规律,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并为运用组织工程等方法修复重建椎间盘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将每只兔的L1/2和L3/4椎间盘纳入实验组,L2/3椎间盘纳入对照组。术前用速眠新行肌注麻醉,常规术前准备,取左侧卧位,采用右后外侧入路,沿兔L1/2和L3/4右后外侧肌间隙分离,暴露横突和倒“八”字区域后外侧纤维环,直视下用10ml无菌一次性注射器配合21G穿刺针,用无菌塑料套简套住穿刺针,使其尖端保留5mm长度,于纤维环后外侧方平行终板方向刺入,深度控制在5mm,然后注射器回抽约10ml,吸出5.0-8.0mg髓核。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动物苏醒后随机分为2、4、8、12周4个模型组,每组5只,分笼常规饲养。术后予以肌注庆大霉素3天预防切口感染。术前及术后2、4、8、12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椎间盘行CR及MRI检查后,分别将兔子处死,取L1/2、L3/4和L2/3椎间盘进行Masson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第2周到第12周,X线可见实验组椎间隙变窄,DHI%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软骨终板和椎体边缘骨质密度增高。MRI可见实验组椎间盘髓核面积缩小,纤维环面积增大,髓核内MRI T2加权信号降低。髓核信号强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阶段MRI改良Thompson分级逐渐偏向严重分级,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病理学检测显示,Masson染色可见对照组髓核组织中髓核形态规则,与纤维环界线清晰,髓核细胞较多,纤维环排列整齐致密;实验组髓核裂隙形成,胶原排列紊乱,髓核细胞数量不断减少;随时间增长,类软骨细胞数量减少,髓核组织逐渐纤维化,纤维环逐渐分层紊乱、扭曲、断裂。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Nishimura椎间盘病理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通过影像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测证实了兔椎间盘退变的基本特征;(2)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进行后外侧纤维环穿刺抽吸髓核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缓慢退变,能再现椎间盘退变病变发展客观规律,而且模型制作简单,重复性好,是研究椎间盘退变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等理想的动物模型,而且为研究临床上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及检验可靠、有效的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新方法,例如生长因子疗法、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组织工程等提供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1)分离、培养及鉴定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2)对内源性BMSCs进
目的:研究Caspase-3-siRNA预处理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7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对照组、Scrambled-siRNA组和Caspase-3-siRNA组
笔者在文中主要将Oracle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系统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再从储存优化、框架构建优化和程序语言优化等等几个角度提出了有利于数据库应用系
目的:观察乳剂依托咪酯应用于静脉全身麻醉的可行性,比较乳剂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在临床使用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乳剂依托咪酯的临床适宜剂量。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
为了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2013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公告2013年15号)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各
<正>比较常规式,密闭式,改良式三种回血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效果。改良式回血法综合并保留常规式和密闭式两种回血方法的优势,既能避免意外的针刺伤,减少感染,减少透析
会议
烟花爆竹“始于唐,盛于宋”,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祈福辟邪、节日欢庆等不可或缺的观赏艺术品。然而,烟花爆竹又是危险性极高的易燃易爆危险
本文以唐律中的“保辜”为研究对象,唐律中保辜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唐律中保辜制之适用范围。律文规定,凡殴人无论伤与不伤,各须保辜,所谓“殴伤不相须”是也;凡伤人无论因殴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点,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意味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带领人民群众战胜绝对贫困。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的终结,相反我国将迎来一场持续的减贫任务。后小康社会的贫困将表现出不同的贫困视野和发展逻辑,减贫工作需要注入新思维、注入新内涵、探索新模式、设计新路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先天资源禀赋的限制,在基础设施、经济环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