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建国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制定和下发了大量的政策文件。然而,与政策的高度重视相比照,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引起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本身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连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着引导和规约的作用。因此,论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政策研究系统中,政策变迁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论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背后的制度问题。论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框架进行分析。历史制度主义关注“历史”,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同时,历史制度主义注重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制度问题,并使制度研究成为核心。历史制度主义进行制度分析时,一方面把制度当作因变量,分析了什么因素影响制度变化,形成了制度变迁理论;另一方面把制度当作自变量,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着政治行为、组织关系、政策方式等,形成了制度效能理论。在研究制度变迁问题时,历史制度主义又进一步形成了路径依赖理论。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论文梳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脉络,将其分为选择与初创、探索与异化、无序与停滞、恢复与重构、加强与改进等五个阶段。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从文本来看,论文认为政策始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社会主旋律教育、多种教育方式、教育队伍和机构建设等“立足点”,但也存在重社会需要轻学生需要、重政治轻学理、重理论轻实践、重接班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一元领导轻多元合力等问题;从制度来看,论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权力精英主导的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框架下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了政府的利益。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渐进变迁的结果。论文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在于“深层结构”、政府和大学生融合而生成的动力系统。在动力系统中,政府直接推动政策变迁。因此,论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因在于政府的制度安排。论文提出政府制度安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变”与“不变”的逻辑。变化逻辑体现在非理性向理性、工具价值向人本价值、刚性规定向主体自由、政治泛化向生活德育的转变。不变逻辑即为“路径依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路径依赖体现在以国家和社会为本位,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论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路径依赖的归因在于制度锁定。论文对美、英、德、日等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几个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特点、制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工作的启示,即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实现政策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来看,政府因为拥有权力而对政策实行干涉,呈现出制度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缺陷,制度缺陷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表面变化而实质未变”的现象。因此,制度建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创新的关键。论文提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创新的制度建构在于定位政府职能、建构多元合作网络制度、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制度建构的基础上,政策创新还在于突破旧政策的锁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