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表覆盖和施氮是提高旱区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然而,长期秸秆或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模式下土壤质量对氮肥管理的响应特征缺乏系统性研究,相关的土壤碳氮转化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塿土2003年开始的覆盖施氮定位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研究长期覆盖(无覆盖,CT;秸秆覆盖,SM;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RF)和施氮(不施氮,N0;推荐施氮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8019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覆盖和施氮是提高旱区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然而,长期秸秆或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模式下土壤质量对氮肥管理的响应特征缺乏系统性研究,相关的土壤碳氮转化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塿土2003年开始的覆盖施氮定位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研究长期覆盖(无覆盖,CT;秸秆覆盖,SM;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RF)和施氮(不施氮,N0;推荐施氮量,N120;习惯施氮量,N240)下土壤质量演变、碳氮功能基因变化,以及团聚体尺度碳氮分布及其酶学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CT相比,RF和SM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速效钾、β-葡萄糖苷酶、磷酸酶和PLFA总量;与RF相比,SM显著提高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分别提高8.2%、6.5%、18.5%、10.4%、70.2%、105.0%、78.0%、6.4%和12.1%。与N0相比,N120和N240提高土壤硝态氮、全氮、NAG、α-葡萄糖苷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革兰氏阴性细菌,增幅分别为98.0%–184.7%、7.1%–16.2%、25.0%–65.2%、19.5%–35.9%、10.6%–19.7%、28.5%–30.8%、11.0%–15.6%,但土壤p H、有效磷和速效钾明显降低。(2)覆盖模式间土壤质量指数(SQI)表现为SM(0.698)>RF(0.642)>CT(0.620);不同氮肥管理SQI表现为N240(0.680)>N120(0.650)>N0(0.630);覆盖对SQI的提升效果大于施氮,其中以SM+N240处理SQI最高。长期覆盖和施氮模式下,塿土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为土壤含水量、p H、硝态氮、有效磷、NAG和放线菌。(3)与CT相比,SM显著提高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增幅分别为42.5%和25.3%,而RF的AOA丰度则降低26.1%。覆盖模式下,AOB丰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高,土壤硝化潜势与AOB变化规律一致。习惯施氮量下,cbh I和GH48基因丰度分别表现为SM>RF≈CT和SM≈RF>CT。(4)与CT相比,RF和SM大团聚体比例分别提高10.6%和6.9%,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提高8.9%和5.6%。与N0相比,施氮提高土壤微团聚体以及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含量,增幅分别为6.6%–12.2%和4.1%–5.4%。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升高,覆盖增加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9.4%–18.4%、5.6%–11.0%和13.4%–22.9%,其SM效果高于RF。土壤团聚体中全氮变化规律与有机碳相似。与N0相比,N120和N240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全氮含量,增幅分别为4.6%和7.5%;而施氮对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5)覆盖和施氮提高团聚体尺度纤维二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碳循环相关水解酶和NAG活性在粉黏粒中最高;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微团聚体中最高;微生物碳、氮在大团聚中最高。覆盖和施氮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且以SM+N240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和施氮能够提高土壤质量、微生物活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内部碳、氮含量和胞外酶活性,是黄土高原旱地农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其他文献
塿土堆垫层是关中地区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土粪并经耕作熟化形成的,其厚度可以表征塿土肥力水平,也能够反映人为活动对成土过程作用影响的强弱。本研究在关中塿土分布区布设5 km×5 km网格样点,调查了273个塿土剖面,利用地统计学结合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堆垫层厚度及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影响堆垫层厚度及其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塿土土壤肥
基于差分方程Neumann边值问题重要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三类差分方程Neumann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性与多解性:首先,运用锥上的不动点定理获得了变系数半正二阶差分方程Neumann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其中f:[1,T]Z ×[0,+∞)→M,+∞)连续,[1,T]z:={1,2,…,T},M>0为常数.其次,运用上下解方法和拓扑度理论获得了二阶差分方程Neuman
小麦条锈病是危害小麦安全生产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条锈菌致病型的快速变异以及与抗病基因的协同进化,再加上抗病品种的种植分布不均匀、使用不恰当等,是使现有抗病品种失去效应,引发条锈病病害的主要原因。在2000—2012年区区十年间,条中32号(CYR32)和条中33号(CYR33)就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最流行的、占比最大和危害最严重的毒性小种,其对当年很多主栽的抗性品种都具有毒力,最终导致了大批抗病
砒砂岩主要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区,是世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严重干扰,砒砂岩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制约着砒砂岩区域内脆弱生境的持续修复。由于受到成土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且不同尺度土壤理化性质异质性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可能会有所不同,对其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以作为生态环境修复策
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退化对农业生产、水质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显得至关重要。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严重、水资源短缺且对全球变化十分敏感的生态脆弱区,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土壤侵蚀量显著降低。在此背景下,亟需识别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主要控制因子并量化各因子的贡献,以更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于区域植被的生存和演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溶质运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典型植物获取水分来源及其季节变化对该区域植被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和圪丑沟流域不同土质(砂土、壤土)和植被类
东北黑土地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特殊的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等因子,使得黑土地出现土壤侵蚀退化问题。为减缓黑土地土壤侵蚀退化,提高农田地力。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方式对水气传输特性的影响,并对导气率和相对气体扩散率的特征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向侵蚀退化农地中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来快速提升农田地力的方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资源,然而综合利用率低,导致了有机资源浪费,环境也受到污染。施用有机物料具有改善农田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等重要作用。本研究设置连续三年在农田中施用沼液的田间试验,在研究田间条件下灌施沼液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肥力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试验,研究沼液与几种有机物料在不同配合施用以及不同培养时间(30、60、120和300d)条件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粒径>
水土流失是黄土丘陵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作为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广泛存在的地被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不可忽略。目前有关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结皮的盖度和类型,很少涉及生物结皮的分布格局。尽管目前已有少量研究关注了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但相关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表征,妨碍了人们对生物结皮的水土保持功能的认识。为此,本文以黄土丘陵区野外退耕地和人工填装土槽
土壤磷元素是植物进行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土壤磷的有效性是评价土壤质量和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磷素的生物可利用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是目前对于生草覆盖管理措施下土壤磷有效性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对不同生草种类和生草年限管理措施下土壤磷形态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生草草种和不同生草年限下土壤不同磷形态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土壤磷组分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进而为果园生草管理下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数据支撑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