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体现出了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研究的价值。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探究:第一部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问题的提出。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受教育者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而由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渐进性、学生语言积累的缓慢性和学生语感养成的模糊性的原因,语文课堂实效性一直受着制约。传统语文教学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等,使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结果连其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难以有效完成。这是称不上语文“有效教学”的。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新课程讲求“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无度开放”,新课程理念在行为化中出现了无效操作的偏差。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摈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陈旧的、低效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一天的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呢?这就是本论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第二部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概述。这个部分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语文有效教学的支撑理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语文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语文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它的支撑理论是东西方学者的有效教学理论。西方研究者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而我国学者则认为有效教学要符合以下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可测性和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它的辅助理论是素质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是帮学生促进学习,要有促进作用,必须与学习的内部过程“相当精确的保持一致”(加涅)。因此,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学习。那么有效教学的要素就是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要满足有效的条件,要阐明学习发生的过程是切实有效地。在语文课堂上,情境与问题、阅读与思维、教师知识的引领与师生互动、课堂练习与反馈—这四大部分便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大要素。第四部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它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要准确、明确,且具有弹性。对话活动的有效性——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现预见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自主性;学生与学生对话,体现开放性;教师与学生对话,体现和谐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合作的基础是合理的小组设置与运作过程;有效合作的灵魂是必须要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与活动;有效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课堂语言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教法的有效性;课堂拓展的有效性。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以《兰亭集序》课堂实录为例分析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