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以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和建构论为支撑点,主要运用社会学和新闻学的有关知识,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辅助以访谈的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四份报纸2003年至2009年七年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的搜集、整理、分析,总结留守儿童报道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报道的新闻生产机制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媒体应该努力的方向。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总结了和本研究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包括留守儿童研究、新闻生产社会学以及媒体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三个方面。另外,本章对研究的研究设计,即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创新性做了阐述,同时还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从而保证了统计的准确性及结果的可信度。最后还对所选媒体进行了相关说明,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留守儿童报道的概况。从报道数量、报道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报道数量的月份分布状况、报道内容、体裁、形式、关键词提取结果等几个方面展开。报道体裁有理论依据,包括:动态消息、深度报道、评论等,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分类都是建立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比如报道形式,通览所有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媒体使用了文字、图片、数据、漫画四种形式,文章的报道形式分类即为这四类。这一章不仅包括媒体报道的总体状况,也有对各家媒体的一个初步的对比。这一章节主要是通过数据、图表说话。
第三章首先是通过对把关人理论与建构论的比较,结合新闻社会学的相关观点,同时关照中国的现实状况,构建出本章的分析框架。笔者所坚持的是新闻生产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非仅仅是记者作为“把关人”的新闻生产途径。在这个框架之下,对留守儿童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同时也用数据去佐证,以探索我国新闻生产机制。
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如何协调新闻报道中的三重逻辑——宣传逻辑、市场逻辑、新闻逻辑,以更好的发挥媒体的作用,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言、尽力。通过对报纸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多强调了宣传逻辑,而《中国青年报》和《新安晚报》的宣传逻辑则相对较弱。在七年的报道过程中,各类媒体都承担了不同的角色,随着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不断发展,媒体在不停的转换其报道态度,媒体报道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8年媒体主要的转向就是报道的肤浅化与表面化,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受到媒体、政府、公众三者的共同影响。媒体报道的转向会影响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甚至会进一步影响政府的决策。
因此笔者认为,媒体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作用,协调三重逻辑关系,做好留守儿童报道,以更好的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