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电针颈夹脊穴与普通电针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上进行观察,比较二者间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评价电针颈夹脊穴对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为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方法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病人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选取双侧C2-C6的夹脊穴,其中C3夹脊穴和C5夹脊穴为一组、C2夹脊穴和C4夹脊穴为一组,两组夹脊穴位每日交替通电针;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选取实证中肝阳上亢证的选穴,取百会、风池(双)、率谷(双)、内关(双)、丰隆(双)、太冲(双)、行间(双)。以同侧风池、率谷通电针,取双侧。每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疗一次,一疗程为10天,一疗程后休息两天,共治疗两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两组病人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的评估、TCD检测及临床症状与疗效的评价,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20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就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2检验。验对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的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指标结果如下:1.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质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及组内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结果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分析TCD各项指标的变化,在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现出在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治疗组疗效显著。3.症状疗效评价,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电针颈夹脊穴与普通电针两种疗法均能够有效的治疗颈性眩晕。2.在促进各项功能的恢复,缓解症状及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上,电针颈夹脊穴较普通电针优势明显。3.对于治疗颈性眩晕,电针颈夹脊穴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