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研究,显微观察该入路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和手术可利用的空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并以此解剖学资料为基础,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手术适应症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具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血管进行乳胶灌注备用。将尸头依照手术体位固定在头架上,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骨窗范围在2.0 cm×2.5cm,于4-2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打开桥小脑角,去除蛛网膜及软脑膜,调整和变换显微镜角度,探查显露范围和神经血管解剖结构,拍照并测量记录相关解剖数据,观察分析相关解剖学差异。结合临床资料,对比其他相关入路,评价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优越性。结果: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从天幕前侧缘,下至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暴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约37%(11侧)的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有接触或压迫。30侧标本中单干岩静脉为24侧,双干岩静脉为6侧。22.2%岩静脉在内听道内侧缘外侧注入岩上窦,63.8%的岩静脉在三叉神经入Meckel腔处的外侧缘和内听道内侧缘之间注入岩上窦,13.9%于三叉神经外侧缘以内注入岩上窦。23侧(77%)侧小脑前下动脉襻与面听神经有接触,有14侧标本中小脑前下动脉穿面前庭蜗神经之间。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良好暴露后颅窝神经血管结构,但也受骨性结构的影响。此入路对内听道口及颈静脉孔暴露良好,但在所有标本中内听道上结节的形态变异较大,其均阻挡了对Meckel憩室的暴露,颈静脉结节阻挡了对枕骨大孔前部的暴露。多数标本基底动脉暴露不佳。内镜下视野清晰,且可探查显微镜下解剖死角。结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一种最经典锁孔手术方法,由于骨窗位置恰当、骨窗大小适中,减少了不必要的头皮、肌肉切开,减少了不必要的颅骨切除,减少了不必要脑组织暴露,术中充分利用颅内的自然空间,所以具有脑损伤少,伤口局部反应小,组织复位好,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和不影响患者容貌等优点。通过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并选取不同位置的骨窗,能适当暴露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可用于小脑桥脑角、上斜坡、中斜坡、下斜坡部位的髓外病变的手术,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胆脂瘤、神经鞘瘤和脑膜瘤。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顺应现代微创理念的探索,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选择性的替代传统的乙状窦后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