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犹太人斯台芬·茨威格在中国大陆近百年的译介接受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阅读史和精神成长史,这集中体现在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中。本文在对这些汉译作品进行梳理和研究后发现,茨威格传记首先被作为国人了解传主的重要参考性资料进入中国,其次被中国学界的译者和读者拿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受特定文化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国人借助体认茨威格传记中的主题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想往。近百年来茨威格每部重要传记的接受史都被编织进中国思想脉络中来,是观望国人精神变迁史的一扇明亮窗户。由此,在大量的资料整理和细读分析基础之上,本文一方面选取了《罗曼·罗兰》、《巴尔扎克》和《异端的权利》这三个具有典型时代意义和精神特质的文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以点串线,探究这一译介发展史与中国精神史的契合点和争执点。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根据实例展开论述,旨在发掘茨威格传记作品得以译介、接受并传播百年的深层原因,蠡测中国现代精神史概貌。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绪论说明研究缘起和写作动因,概述茨威格传记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其成就和不足。第一章以“罗曼·罗兰热”催生下的《罗曼·罗兰》的译介为发轫,展开论述“五四”学人对时代英雄的深切召唤,茨威格英雄人物传记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第二章指出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马恩文艺理论,在和茨威格精神分析式传记创作的碰撞中取得胜利,以至于《巴尔扎克》沦为“反面教材”,虽然多次再版,却广为“误读”。第三章以新时期《麦哲伦》首译为始,论述人们从《异端的权利》中获取重塑理性精神的力量,茨威格的传记也再次与时代潮流相合。余论简要勾勒茨威格其他传记译介史,说明茨威格传记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融合和对抗中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目前,茨威格传记汉译研究比较零散,本文期待运用比较丰富的汉译史料和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来呈现这一研究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点。文末“茨威格传记作品出版年表和汉译简况一览表”、“中国茨威格传记作品翻译书目一览表”、“中国茨威格传记作品研究资料一览表”这些附录表格,资料翔实,内容明确,比较清晰地展现了本文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深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