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现象广泛存在于双语和多语种社会。多年来,研究者和语言教师一直在探讨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地位及作用,观点不一;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母语和外语混用的情况更是数见不鲜。语码转换在外语学习中是否有作用以及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仍值得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背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研究生课堂中的“英-汉、汉-英”语码转换现象。首先对该校英语专业三门研究生课程进行了课堂观察、记录,并随机选择三门课中15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本研究旨在:(1)总结归纳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语码转换的基本特点,包括语码转换的句内、句间、附加等三种类型和语码转换的语义及交际功能;(2)基于一个顺应模型,探讨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如何顺应语言难点、顺应交际需求以及顺应学术场景;(3)探究二语学习者对课堂中语码转换的观点,包括其进行母语和英语转换的频率、目的,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和其对二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态度。课堂观察结果发现即便在英语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依然普遍。(1)在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中,句内语码转换的使用频次高于句间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的使用;(2)对语码转换的语义功能的使用总体高于交际功能,“解释说明”是出现最频繁的功能;(3)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总体适应外语学习语境,顺应了语言难点、交际需求及学术场景;(4)一些诸如学习者语言背景、心理因素、教学政策和教师要求等因素对课堂语言的选择产生影响;(5)受访者大多对课堂语码转换持积极态度,但同时认为外语学习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母语的使用。本研究结果对英语二语教学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