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铋基材料(Bi、Bi2O3、Bi2S3等)主要通过转化和合金化反应进行储钾,具有较高的理论储钾比容量和较低的平台电位,是一类很受关注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钾离子脱嵌过程中的剧烈体积变化和低的电子电导率影响了其循环和倍率性能,这成为限制铋基材料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结构调控、与高导电性材料复合以及构筑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等策略,分别采用球磨-热还原法、Bi MOF高温转化法、水热-硫化-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铋基材料(Bi、Bi2O3、Bi2S3等)主要通过转化和合金化反应进行储钾,具有较高的理论储钾比容量和较低的平台电位,是一类很受关注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钾离子脱嵌过程中的剧烈体积变化和低的电子电导率影响了其循环和倍率性能,这成为限制铋基材料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结构调控、与高导电性材料复合以及构筑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等策略,分别采用球磨-热还原法、Bi MOF高温转化法、水热-硫化-热还原法制备了0D-2D Bi/r GO、Bi/Bi2O3-C和Bi2S3/IG三类高性能的钾离子电池铋基负极材料。(1)以Bi2O3纳米片为前驱体,通过球磨和热还原过程将Bi纳米颗粒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组装,制备了纳米Bi颗粒均匀分布在r GO层间的Bi/r GO复合材料。高导电性的r GO不仅能有效抑制Bi纳米颗粒的团聚,保证Bi纳米颗粒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而且可以缓冲Bi纳米颗粒在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变化,保证电极结构的稳定,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子的传输,改善Bi/r GO电极的导电性。当r GO质量占比达到~40%时,Bi/r GO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储钾性能,在50 m A g-1下可逆比容量为384.8 m Ah g-1,在1 A g-1下循环1000次后保持147.3 m Ah g-1的储钾容量。(2)以常温液相反应合成的具有二维“手风琴”结构的Bi MOF为前驱体,采用高温碳化原位制备了Bi/Bi2O3-C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Bi/Bi2O3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在二维碳基底上,碳片层的存在可以提高Bi/Bi2O3的电子传输速率和储钾时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活性物质损失。此外,Bi/Bi2O3纳米颗粒中Bi和Bi2O3在异质界面处可以形成内建电场,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在异质界面的传输,提高Bi/Bi2O3-C的材料电化学活性和储钾性能。在900℃下高温碳化制备得到的Bi/Bi2O3-C复合材料在储钾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100 m A g-1下的首次可逆比容量为339.1m Ah g-1,循环200次后保持259.6 m Ah g-1。(3)通过水热-硫化-热还原在碘掺杂石墨烯表面组装Bi2S3纳米棒,制备了Bi2S3/碘掺杂石墨烯(IG)复合材料。水热过程中原位掺杂在r GO上的碘原子以聚阴离子盐I3-和I5-的形式存在,有利于提高r GO的电子传输速率和表面化学活性,并使碘掺杂石墨烯与Bi2S3纳米棒在水热过程中稳定结合。r GO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避免Bi2S3纳米棒的颗粒团聚,使其暴露出更多储钾活性位点,还能缓冲Bi2S3在循环储钾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同时,Bi2S3纳米棒的存在也可以防止r GO的堆叠,保证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Bi2S3与电解液充分接触。对电解液组成对Bi2S3储钾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高浓度双氟磺酰亚胺钾盐(KFSI)基醚类电解液(5 M KFSI-DME)可以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无机SEI膜,改善电极的循环稳定性。Bi2S3/IG复合材料在5 M KFSI-DME电解液中具有优异的储钾性能,当IG比例为20%时,电极在50 m A g-1下具有525.4m Ah g-1的高储钾容量,以100 m A g-1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维持有411.0m Ah g-1。
其他文献
一维光子晶体(1DPCs)具有制备简单、材料来源广泛且结构色易调控等优点,是光子晶体中最简单的结构,具有平整、光滑表面的硬质基底常用于制备1DPCs薄膜,但薄膜也因此难以实现柔性化,更难用于制备具有自支撑性的柔性薄膜。为解决该问题,本论文以溶液法构筑柔性1DPCs,并通过控制不同组分的厚度来调控结构色,得到自支撑的柔性薄膜。本论文通过在柔性基底表面交替旋涂、固化全氢聚硅氮烷(PHPS)和四正丁醇钛
高分子聚合物普遍具有比强度高、韧性好或耐疲劳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易发生应力松弛和蠕变、强度值有局限性等问题。通过在聚合物中加入第二相组分形成复合材料是提高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基于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质,石墨烯成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填料。然而,当前此类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粉体石墨烯材料,如氧化石墨烯(GO)、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或剥离石墨烯(e GO
传统建筑营造中,红灰被广泛用作黄色琉璃瓦的夹垄灰及红墙的抹灰等,主要起加固、防水的作用。但是红灰力学性能差、耐久性不佳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本研究将红土分别于600℃、800℃下煅烧2 h,分别以红土、600℃煅烧红土、800℃煅烧红土为原料与白灰混合制成三种红灰试样,通过物理力学性能测试、耐久性测试探究了煅烧红土对红灰胶凝材料的改性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微
在各种储能装置中,锂硫电池(LSBs)因其2600 Wh kg-1的极高能量密度和地球丰富的硫含量而成为最有前途的电化学系统之一。硫的低电导率和可溶性长链多硫化物中间体造成的严重穿梭效应会导致容量下降和循环性能恶化,严重阻碍了LSBs的应用。幸运的是,具有典型多相催化特征的电化学催化方法可以有效加速可溶性多硫化物的转化,并且可以通过太阳光照射促进多相催化过程。光生空穴和电子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在充
聚烯烃材料因其低廉的成本和优异的物化性能,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材料。然而,聚烯烃材料的非极性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向聚烯烃分子链中引入极性官能团能赋予材料诸多有益的性质,如粘附性、亲水性、相容性等。通过配位聚合合成功能化聚烯烃是最直接和原子经济的方法,然而传统的配位聚合催化剂的Lewis酸性金属中心易被Lewis碱性的极性官能团毒化,使其失活。另外,如何控制产品形态,避免产物黏釜,
钛基金属阳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投入工业应用以来,由于其低过电位和高稳定性的优点很快便取代了石墨电极,成为电解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电极之一。传统的热分解法制备的钛基金属阳极通常表面呈龟裂状,大面积分布的裂纹为电解质和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物种到达金属钛基底表面提供通道,导致在涂层和钛基底中间产生绝缘的Ti O2层。随着Ti O2层的生长和变厚,电极导电性逐渐下降,且Ti O2层的生长应力会导致涂层脱落,
对于锂/钠离子电池而言,负极材料对增加能量密度方面都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商业化的石墨基负极材料极大地影响着锂/钠离子电池未来发展趋势。二硫化锡(SnS2)以其较高的理论容量和丰富的储量逐渐成为了研究焦点。然而,SnS2固有的低电导率和严重的体积变形导致其循环稳定性较差,进一步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在此,实施了各种材料的设计策略,以提升材料的储锂/储钠性能。(1)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片状SnS2,利用多巴
目的:对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注射用盐酸兰地洛尔进行多维度量化评价,为医疗机构遴选该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推荐的方法,评价注射用盐酸兰地洛尔的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结果:注射用盐酸兰地洛尔总得分为60分,其中药学特性维度得分为12分,有效性维度得分为13分,安全性维度得分为10.5分,经济性维度得分为14分,其他属性维度得分为10.5分。
基于荧光碳点(CDs)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甲双胍(Met)和柠檬酸(CA)作为原料合成了具备肿瘤细胞成像和癌症治疗的多功能体系Met-CDs。在第二部分,本文首先使用柠檬酸尿素的典型碳点制备体系的预实验来确定Met-CDs的最佳制备条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溶剂等多个反应参数最终制备得到三种发射不同荧光碳点。采用多种表征方法研究了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质量轻、材料来源广、成本低、柔性强以及可大面积卷对卷生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单一组分作为光敏层,从材料角度有效解决了双组分电池中活性层材料的自聚集问题,有利于有机光伏器件稳定性的提升。目前,基于双缆共轭聚合物的单组分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超过8%,但是相比于双组分电池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从材料结构设计合成的角度出发,寻求可以提升单组分